韩愈二 -- 理想照亮现实韩愈二 -- 理想照亮现实【画外音】在科举取仕淘汰率非常高的唐朝,自幼聪明勤奋的韩愈在考了三次之后,终于在二十五岁时考中进士。但是根据唐朝的制度,中进士之后还需再考中博学宏词科,才能在中央做官。信心满满的韩愈又是三试不中,败下阵来。无奈之下,韩愈三次上书宰相,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拜访权贵,均被拒之门外。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有志青年面对现实所遭受的打击。此时的韩愈已经二十九岁,作为韩家唯一的指望,他必须负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在朝廷做官之门被关闭后,他又能去哪里呢?百家讲坛 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韩愈第二集——理想照亮现实。【康震】这条阳关道走不通,现在他都已经快三十岁了。我们古人说“三十而立”,他现在呢,快三十岁了,还什么都没立起来。阳关道走不通,倒是有一条所谓的“独木桥”可以走。这条独木桥是什么呢?就是到地方的方镇的节度使里面去做幕僚。大家都知道,在唐代由中央派驻到地方的节度使,这些节度使在方镇里面就是地方大员,统管地方的军政要务。比方说吧,我们原来讲过的,杜甫有个好朋友叫严武,担任过剑南西川节度使。这个“剑南西川节度使”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统管川西地区的军政要务。所以在唐代啊,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如果你考中了科举但是没有通过吏部的考试,对这样的人才,还有一条出路,就是可以到地方的节度使方镇里面去当幕僚。我们知道,在“安史之乱”以前,地方的节度使多由军人来担任,安禄山不就是一个节度使吗?到了“安史之乱”以后,有些节度使就是由文人来担任。所以有很多科举考中进士的人没有通过吏部的考试,他们也愿意到这样的幕府里面去做幕僚。韩愈接下来要走的路就是这条路。可是大家要知道,这一条路是非常辛苦的一条路。为什么呢?因为一般到幕府里面做幕僚的人,他要经过这么几个阶段,就是:首先考中进士;第二去做幕僚;第三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才有可能上调中央。这跟考中那个吏部的考试之后直接到中央做官来讲,那就差了一大截儿啊。韩愈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他这个进士科应举之后就先后在汴州(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在徐州这两个地方的节度使的方镇里边做幕僚,其主要的职责就是协助节度使处理一些日常的政务。韩愈对这个工作很不满意。为什么不满意啊?原因说起来也很简单:第一,这节度使幕府的生活是节奏非常的僵硬而死板,缺乏人性化。韩愈刚到幕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