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名句导读1、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成为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40)马克思从明白的经济事实出发,首先提出异化的第一层含义,即“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工人在劳动中消耗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己的物质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己就越贫困。产品本是工人劳动力量的对象化,但劳动者的生命力却成为同自己敌对的对象的生命力,变成了金钱、商品、资本的无上权力,他自己反而被这些对象所占有,所奴役了。因此,“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劳动的产品同劳动相对立,反映了“物的异化” 。2、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41)马克思从明白的经济事实出发,首先提出异化的第一层含义,即“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工人在劳动中消耗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己的物质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己就越贫困。劳动者的生命力却成为同自己敌对的对象的生命力,变成了金钱、商品、资本的无上权力,他自己反而被这些对象所占有,所奴役了。因此,“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反映了“物的异化” ,具体的讲,更是反映了在劳资关系中,劳动者受到了资本的支配。3、那么,劳动的外化表现在什么地方呢?(43)+下文一段劳动的外化是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即“自我异化”。劳动对于劳动者来说是外在的,不属于他自己的, 不是肯定自己, 自发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的活动,而是否定自己,非自愿的强制劳动,被迫的劳动。劳动不是劳动本身的需要,只是维持生存的一种迫不得已的手段。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式机能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人,而在从事人的活动时反而觉得自己是动物。马克思的劳动自身异化是从劳动者同自己的产品,同外部物质世界的异化关系的事实中分析出来的,它是异化劳动概念的最基本的规定。4、类本质的表现(45)人的类本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在肉体方面,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从理论领域, 外在事物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另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在实践领域,外在的如植物、动物、光、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