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迅 《 理 水 》 分 析精品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理水》是鲁迅改编的中国传统神话大禹治水的故事,却隐晦深刻地联系现实,塑造了大禹以及其他协同治水的实干家,文化山的只有空论的学者,昏庸的官员等鲜明的有指向性的形象。第一段 ,写治水前的情况。先写舜爷的百姓遭到了大洪水,“汤汤洪水方割 ,浩浩怀山襄陵” ,百姓们淹在水中 ,过着苦难的生活。 ,舜决定把治了九年水不见效的鲧充军 ,让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这些都与神话故事中的情节一致,但和写作时间结合来看又另有所指,一种看法是,本文写作时间1935 年,鲁迅写《理水》前两年的 1933 年,黄河决口达五十多处 ,淹没了冀、鲁、豫等省六十多个县,受灾人口达三百多万。而国民党反动派却不顾人民死活,以“视察” ,“贩济”为名 ,从中渔利 ,更加残酷地搜刮民脂民膏。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写的《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中 ,曾揭露过这种“大水 ,饥荒”的现实。在《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中,更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宣扬尊孔,演奏“韶乐” ,祸国殃民的罪行。当时 ,江南一带十四个省大旱 ,江、浙、皖三省受灾面积达几千万亩,仅安徽一省灾民就有几百万 ,浙江余姚还发生农民争水互殴致死的悲惨事件。鲁迅目睹国民党反动派残害人民的种种惨状 ,感到极大的愤慨 ,对灾区人民的痛苦生活 ,表示无限的同情。《理水》中舜爷的百姓在“洪水滔天”中挣扎的惨状,实际上正是当时国民党统治区广大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缩影。而后面的内容更包含了鲁迅对现实的讽刺。“文化山”上的学者讨论暗指一九三二年十月北平文教界江瀚、刘复、徐炳昶、马衡等三十余人向国民党政府建议明定北平为“文化城”一事。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侵占我国东北,华北也正在危殆中;国民党政府实行投降卖国政策,抛弃东北之后,又准备从华北撤退,已开始准备把可以卖钱的古文物从北平搬到南京。江瀚等想阻止古文物南移,可是他们竟以当时北平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没有重要性为理由,提出请国民党政府从北平撤除军备,把它划为一个不设防的文化区域的极为荒谬的主张。他们在意见书中说,北平有很多珍贵文物,它们都“是国家命脉,国民精神寄托之所在⋯⋯是断断不可以牺牲的”。又说:“因为北平有种种文化设备,所以全国各种学问的专门学者,大多荟萃在北平⋯⋯一旦把北平所有种种文化设备都挪开,这些学者们当然不免要随着星散。”要求“政府明定北平为文化城,将一切军事设备,挪往保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