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的公开课教学设计1. 初步了解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2. 学习课文 1、2 两段,理解“鸟的天堂”是怎样的,体会“鸟的天堂”的壮观;3. 能分辨课文中写的具体事物与作者的联想,并认识体会联想的作用;4.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1. 理解鸟的天堂是怎样的。2. 能分辨课文中写的具体事物与联想,认识体会联想的作用。读课文描写大榕树的重点词句,运用多种媒体手段,启发学生进入情境,进行合理想象,感受大榕树蔚为壮观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南国风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1. 出示“天堂”,问:“天堂”原指什么?现在一般用来比喻什么?2. 出示“鸟的”,构成课题——“鸟的天堂”,问:由这一课题,大家会想这该是一个怎样的环境呢?3. 导入: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巴金爷爷的妙笔去广东新会市天马村天马河,看看河中小鸟上有500 年左右树龄的大榕树。1. 快速浏览课文, 知道作者前后几次经过 “鸟的天堂” 。2. 再读课文,思考,作者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景象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具体要求:作者曾次坐船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是经过;第二次是经过。因为经过的不同,看到的也不同。第一次看到,却没看到。第二次去听到了,又看见了。这使作者信服那支叶繁茂的真是。①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独立填空;②指名反馈答案。③教师引导小结,过渡到第一段的学习。师: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傍晚”,大家是怎么知道的?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1. 学生读文;2. 汇报交流讨论:课件出示课文中的原句: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关,在树梢。① 齐读。② 说说从这句话中感受到这里“傍晚”的理由。3. 比较句子的异同,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妙。课件出示被比较的句子:太阳落下了山地, 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山头、树梢。① 讨论分析两个句子的异同:▲ 句式不同:一句是排比句,二句是并列句。▲ 句意不同:一句是“红霞”不只是撒在“天边”、“山头”、“树梢”三个地方,其他很多地方都有;二句是“红霞”就只撒在“天边”、“山头”、“树梢”三个地方似的。▲ 韵味不同:二句不如一句读起来有韵味。② 感情朗读第一句,读出韵味。1. 听录音读第二段,想:这是一棵怎样的树?2. 学生汇报说。可能出现的情况:①这是一棵高大的树。②这是一棵枝繁叶茂的树。③这是一棵高大繁茂的树。师述:大家说得都没错,但那一个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