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课堂教学改革评价标准设计指南课堂教学改革评价标准设计指南 一、课程意识(20 分) 【开发意识】 1、制造性利用教材。深度挖掘教材内涵和本质联系,从学科体系高度准确理解、把握教材。紧扣课程标准而不是紧扣教材,“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2、开发课程资源。能在批判的基础上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和制造性处理,能积极开发并合理运用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为学生进展服务。 【生成意识】 1、课程创生。能从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转向创生取向的课程实施,围绕学生的“学”来开展教学,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进展。 2、动态生成。课堂中不是机械地按预设思路推动教学,能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教学活动,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主体意识】 1、学生即课程。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课程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与学生个人的经历和经验相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老师即课程。能将自己有益的人生体验和感悟、独特的有价值的经验有机地融入课程内容之中,并且不断制造课程实施的新经验,探究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 二、问题引领(20 分) 【问题设计】 1、问题引领。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产生的新问题作为教学的结束点,把探究的触角延展到课外,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知识、习得能力的纽带。 2、任务驱动。能以“知识·思维性”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理解、品析、探究,能把主目标细化为一项项“操作·活动性任务”指导学生有效开展学习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活动。 【问题意识】 1、质疑能力。善于利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怀疑、困惑、探究心理,培育学生自主思维和创新思维; 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传授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 2、批判意识。鼓舞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舞学生求新求异,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培育学生不唯上、不唯书、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能力。能注重培育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筛选策略的能力、自我反思矫正的能力等。 2、问题解决规律。能根据常规性问题与制造性问题的不同,指导学生把握解决问题的普遍规律和具体规律,重视学生独特的思路,注意培育学生的制造性思维。 三、创新方法(20 分) 【情境意境】 1、情境创设。利用多种方式,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或活动,唤醒学生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