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跨国并购企业文化整合思考田婧、和晓霞 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与收购的总称,是实现企业快速扩张的外延式成长路径。在过去的一百年中,全球已经经历了五次大的并购浪潮。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日益高涨,近年来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行为也愈发活跃。然而,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并购的整体结果并不乐观。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 2024 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从全球范围看,61%的并购以失败告终,只有 23%的并购是成功的,其余还属成败难定。 大量的失败案例引发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深化讨论。尽管对失败全部原因的认识并不一致,但可以肯定的是,并购后的文化冲突是失败的关键诱因!那么,企业做出并购决策前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哪些举措有利于并购后文化的顺利整合?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有何经验教训?这些都是企业家们需要思考和明确的重大命题。 通过对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并购领域经典理论和典型案例的系统讨论,本文尝试从并购决策影响因素、文化整合重要性和并购后如何进行文化整合这三方面归纳出一些共识,并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典型案例进行简要分析,当然,在某种意义上,本文分析的关键因素和举措多数时候同样也适用于非跨国背景下的并购。 一、跨国并购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个企业决定进入外国市场时,一般要在目标国家市场设立公司,这时首先要决定的是对这家分支公司的持股比例:全资、控股还是参股?假如决定全资或者控股,就要在并购和创建投资之间做出选择。荷兰蒂尔堡大学组织与战略管理系的 Hennart 和 Park 教授认为,企业在做出跨国并购决策时必须同时考虑交易成本、体制和文化等因素。 (一)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是指由外国市场和组织结构变化引发效率变化所导致的成本。企业在决定并购前都会对此进行周密分析,以求并购达到双赢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交易成本分析并非是单纯的财务分析,它也受到“企业是否多元化”、“企业不确定性规避程度”、“企业经营理念”等软性因素的影响。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二)体制 传统的并购理论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只考虑对并购双方现有经营能力的开发。增加体制层面的因素后,还会考虑到双方能力在长期的提升和进展。 体制层面包括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一般以“相对投资规模”来衡量,即新的投资规模相对现有公司的规模,相对投资规模越小,企业就越倾向创建投资。无形资产主要以技术强度和跨国运营经验来衡量,其中技术强度指研发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