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近百万次电话求助:家长对孩子沉迷游戏一无所知 家长沉迷手机不管孩子 3 月 1 日,不少正式开学的第一天。位于四川成都的“少年灯塔”未成年人主动服务工程依旧忙碌:他们平均每天接到2000 多个电话,处理有关未成年人的过度游戏与不理性消费等问题。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管不了他”……这是接听中提问最多的问题。据统计,仅 2024 年一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家长来电就接近 100 万个。 把游戏视为洪水猛兽是很多人的惯性思维,但中国青少年讨论中心近期发布的报告提出,超过八成中小学生通过同学或朋友了解游戏信息;近半数中小学生乐于主动与父母谈论游戏,而主动与孩子谈论游戏的家长比例仅为 32.4%。 同一天,一项新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措施在腾讯的游戏平第 1 页 共 14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台上启动测试。这个名为“儿童锁”的模式,要求 13 岁以下的孩子在首次登录游戏前,先由其监护人完成“解锁”。 当网络游戏已经成为很多中小学生的社交语言,回避、打骂、放养,却在加深父母与孩子的隔阂。当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家庭、企业、全社会,究竟该如何形成合力? 近 100 万个电话背后的共性难题 “你能理解家长的痛苦吗?” “我们没人进得了他内心。” “他是未成年人他啥都不懂。” …… 比起网上一些家长辅导孩子作业的吐槽,不少家长有更大的难题: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一直优秀,却因为游戏变了个人。心痛、失望、麻木、崩溃……一段录音中,孩子的哭声、第 2 页 共 14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尖叫声、家长的吼声、打骂声混杂在一起:“钱能不能退?什么时候退?”“我充了两百块钱……我快被打死了。”“你们为什么让未成年人去玩?” 记者查看客服接听记录发现,这对父母十天前拨打客服电话,称孩子在游戏中消费并要求退款。 然而,就在双方已就退款问题达成一致、等待退款到账的过程中,父母发现孩子又充了两百块钱……这段录音最终在男孩破音的哭声中戛然而止。摘下耳机的客服姑娘,说话已经结结巴巴。 她是腾讯“少年灯塔”工程中的一名普通客服人员。从2024 年起,腾讯设立这项服务,专门协助家长解决未成年人过度游戏和不理性消费问题。仅 2024 年,这支约 200 人的团队,就接到全国各地家长来电近 100 万个。 他们介入家庭处理亲子问题有一个流程:首先,语音客服第 3 页 共 14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接听家长对孩子过度游戏消费的投诉;处理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