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稿)2010 年 8 月 30 日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主题一生活的时空以时间和空间为框架,帮助学生从生活的区域、生活的变化两个视角观察和感受生活的意义,同时获得有关地理、历史探究的专门技能和综合能力。专题 1,认识人类生活的“时空”;专题 2,了解自己生活的“地点”;专题 3,体味自己生活中的“历史”;专题 4,学会获取、整理相关信息的工具和方法。1—1 共有的家园,共同的岁月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1—1—1描述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分布概况,说明陆地和海洋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要点提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地球是人类的栖居地,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陆地和海洋。活动建议:指导学生填绘全球海陆轮廓图,或制作七大洲、四大洋拼图;以“地球是人类家园”为题,讨论陆地和海洋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哪些必要条件。1—1—2描述世界地形、水域和气候类型的总体特征及其分布,举例说明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要点提示: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世界一些著名地形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某些地区的气候特点;世界著名的河流和湖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影响人们的生活,会形成不同的生活特色。活动建议:向学生出示有关资料,表明不同自然条件下人类生活的差异;结合自己到异地旅游、探亲等体会,交流对不同地区地形、气候的感受。1—1—3描述世界人口、人种、要点提示: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三大人种的特征及主要聚居地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区域文化特色的形成,与该区域2举例说明人文要素对区域文化特色的重要影响。自然和人文环境有密切关系。活动建议:设计不冋的区域文化场景,如非洲黑人的丛林击鼓舞蹈场景、北极因纽特人的生活场景等,并将其制作成展板,讨论这些区域人文特色是如何形成的。1—1—4知道人类诞生的大致时间、标志和地区,探究人类起源的条件。要点提示:东非古人类、元谋人。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自然环境的变化是重要条件,劳动起了重要作用;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是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活动建议:提供古人类学、生物遗传学的方法和证据,展示猿人骨骼模型、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1—1—5概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了解人类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主要阶段。要点提示: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人类历史的演进,呈现出从分散到整体的基本脉络。历史阶段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活动建议: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