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端运营商家 toB 运营的分层策略商家运营的分层策略。这里沿袭了 C 端的一个思路和方法与策略,C 端方面是利用 AAARR 策略进行分层(拉新、激活、留存、转化,推广)、RFM 策略分层或者渠道、人群、场景、使用功能等分层,覆盖到用户的整个生命周期,提升用户的体验和服务。有一点不同的是,我们不需要利用的是商家的整个生命周期,更多的是利用商家的各项维度(产值、规模、转化、好评、内容)等等,来划分出一个分层的策略。一、商家分层运营的意义1、商家体验为什么把这个放在第一个了,运营的商家过程中会发现,有部分商家的整个规模、内容、产值等都是比较高的,这部分商家对于运营的要求也会随之更高,商家的业务和眼界都是比较高的,如果对这部分商家重点关注,商家也会很快感知到,整个商家业务体验也会随着你的关注而上升。2、资源配置资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不管什么平台,资源都是有限的,如何把资源配置高效,产出最高,是运营必须思考的。我自己运营过程中,我会把资源首先考虑到头部商家,因为这部分商家对于平台的各项参与度比较高,还有一部分会配置给腰部商家,扶持商家成长为头部。3、运营效率运营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就需要通过某种方式和方法去提升效能,同时保证服务。通过分层能够清晰的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商家,不同层次的商家的运营策略是不同的,关注的点也有所不同。二、如何进行商家分层商家分层最简单的一种方法是根据业务线来决定的,例如平台的整个业务线包含(产值、内容生产能力、直播、商家配合度、平台业务对商家的影响比例)。分层的比例是按照一定的比例,一般我会按照 2:3:4:1,但是实际上整个商家分层结构其实是 2:3:5 的比例,具体根据实际的商家结构和业务判断,这里自己结合业务场景就可以了。1、头部分层在策划分层的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定义头部的了?其实很容易理解的,我们需要的头部是有一定的产值要求的,例如年产值 5000 万以上,内容生产能力指数>50,商家配合度 5 星,平台业务对商家的影响比例是 60%,直播场次每周 10 次以上。上面只是简单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这类商家是有机会成为头部商家的,我们通过各项比例的权重来计算得分情况,取前 30%的作为头部商家。具体的权重根据运营的侧重点,例如我会查看商家的平均得分情况,如果商家某项是做的较差的,一般会排除这部分商家,我理想的头部是一个更加综合的商家,要去掉品牌公司。2、腰部分层按照我的分层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