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触觉》说课设计一 教材分析:感知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又是心理过程的起点和基础,《画触觉》位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教科书第三册第 10 课,本课在整个教材中是感觉绘画的初级阶段,主要是给学生一个尝试、体验的机会,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和感知,对以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艺术灵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心理学角度讲,感知是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活动。《画触觉》通过让学生在对各种物态的触摸形成生理感觉刺激下展开新的认知延伸,展现新的“认知符号”、“变体符号”,也就是用线条、色彩、笔触来外现为可视的艺术语言,这种造型表现带有游戏性,非常适合于低年级美术教学,为以后的“画感觉、画嗅觉、画情绪、画性格”等感觉绘画的发展作基础铺垫,有利于学生认识生活,张扬个性,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1、教学目标:本课的课程目标在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这四个目标中属于典型的艺术与生活的课程目标,教学中,我认为要达到以下三方面的要求:(1)、感知与欣赏:通过触摸,体验到物体(态)对人肌体的刺激,加深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认识,获得生活经验,体验艺术与生活的乐趣。(2)、创造与表现:通过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的相互作用和转换,获得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和美化生活的能力。(3)、反思与评价: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解释自己的作品,在交流中对自己获得的艺术感受有所了解,增强自信心。2、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感觉绘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和审美能力。3、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创造性地进行自主表现。(感觉语言与绘画语言表达方式的转换)二 学生情况分析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富于想象,喜爱美术活动,有一定的作画能力。《画触觉》的课程内容和作业要求对他们来说新而陌生,是在《画声音》、《感受肌理》之后的又一次感觉绘画,面对学生表现经验的贫乏,新课标中指出:“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 ------”,做到“美术过程的趣味性和表现活动的自由性------”,用强烈的“表现欲”挑战“难度大”。三 说教法:我的教学方法正是围绕突破“表现”这个难点而设计的,建构主义告诉我们:知识并不是简单的由老师或他人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新课标也强调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所以整个教学过程我采用发现法,尝试法,讨论法,实验法,用实验法形成知识积累,用讨论法完成经验的建构,用游戏、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