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第二届中国静脉论坛会议期间,由中华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责成安贞医院吴庆华教授负责制定我国的“DVT 诊治指南”,后与第三届静脉论坛轮值主席董国祥共同承担本指南的制定,由吴庆华和罗小云执笔。本草案的制定历时两年余,经多次专家会议讨论修改。2006 年 3 月在三亚的第三届静脉论坛工作会议上形成初稿,后经 2005年 11 月 26 日和 2007 年 6 月 11 日北京医学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会议以及 2007 年 8 月 25 日第三届中国静脉论坛预备会议等反复认真研究修改,2007 年 9 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中国静脉论坛的会议上全体通过。当然仍有不尽完美之处,也存在一定的意见分歧,留待以后不断修改,完善。我国血管外科著名专家(按姓氏拼音字母顺序排列)陈翠菊、陈忠、陈学明、董宗俊、董国祥、段志泉、符伟国、管珩、郭伟、谷涌泉、顾福杭、景在平、蒋米尔、姜维良、李大军、李俊海、李建新、李晓强、栗力、刘昌伟、刘鹏、刘长建、刘增庆、罗小云、马杰、潘松龄、钱水贤、时德、沈来根、王嘉桔、汪忠镐、王玉琦、王深明、吴庆华、吴丹明、辛世杰、苑超、余波、张柏根、张建、张福先、张纪蔚、张强、张静菊、赵春起等先后参加本指南的制定。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病症,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boembolism,VTE)。DVT 是常见的一种病症,后果主要是肺栓塞和DVT 后综合征,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和显著影响生活质量。国内临床对于 DVT 的诊断和治疗缺乏统一认识,疗效差异较大。为提高我国对 DVT 的诊治和预防水平,我们制订了 DVT 诊治指南。一、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目前国内还缺乏关于 DVT 发病率的准确统计资料。DVT 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其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表 1)和继发性因素(表 2)。DVT 多见于大手术或创伤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晚期肿瘤患者或有明显家族史者。表 1 DVT 的原发危险因素原发性因素抗凝血酶缺乏先天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抗心磷脂抗体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过多凝血酶原 20210A 基因变异蛋白 c 缺乏V 因子 Leiden 突变(活化蛋白c 抵抗)纤溶酶原缺乏异常纤溶酶原血症蛋白 s 缺乏Ⅻ因子缺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