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的贸易与政策概述.本章简介农产品贸易是国际货物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长期以来各国之间农产品贸易关系的不平衡及由此引起的争端与冲突不断发生,农产品贸易已成为当代国际贸易发展与政策协调中最为突出和棘手的问题。本章将在考察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的特殊性的基础上,分析发达国家农产品贸易保护的理论依据和主要方式,阐明发展中国家农产品贸易保护的特点和方式,并对国际多边贸易体制下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作一分析。.第一节农产品生产与贸易的特殊性•无论在历史还是在现实的世界中,世界农业政策的格局一般体现为:•一是发展的格局。低收入国家普遍让农业生产者负担税收和不利的贸易条件,而高收入国家则普遍给予本国农业以补贴等保护。•二是反贸易偏向的格局。几乎在所有国家,政策趋向于向可出口的农产品的生产者征税,而对可进口农产品的生产者则实行保护,使之免于受到进口产品的竞争。一、世界的农业政策格局.1.名义保护系数(NPC:NominalProtectionCoefficient)•NPC=国内农产品的销售价格/该产品的世界市场价格。•这是最有代表性的度量标准。•如果NPC1﹥,意味着,政府通过价格干预或市场分隔对本国农民直接或变相地征税,没有给予相应的贸易保护;•如果NPC1﹤,意味着政府通过以价格为中心的贸易保护使本国农民能够在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水平出售自己的产品。名义保护系数的计算,往往要考虑失衡的汇率对以国内货币表示的世界价格的影响。•局限性在于,不可能考虑到那些影响农民的收入但不影响国内农业价格的政府政策。此外,名义保护系数也不能反映出政府对工业的保护,这种保护提高了农民家庭所购买的农业生产投入品和消费品的价格。但名义保护系数是一种最简便的计算方法。.2.实际保护率(ERP:EffectiveRateofProtection):国内农产品的销售价格—该产品的世界市场价格—政府政策造成的投入品成本增加•ERP=•按世界市场价格计算的单位附加值•相对于名义保护系数而言,实际保护率的优点在于,它考虑了政府政策对农业投入品价格的影响。但局限在于没有考虑到不影响价格的那些政府补贴或税收,没有考虑政府对农业家庭生活费用的影响。.3、生产者补贴等值(PES:ProducerSubsidyEquivalent)指数•PES指数=生产者所得到每单位农产品补贴等值﹢该产品国际价格该产品国际价格•其中,生产者得到的每单位农产品补贴等值不仅包括直接和间接的价格补贴,还包括直接和间接的收入补贴,以及政府通过其他方面政策给农民的支持。由于政府同时也对农民征收税收和各种费用,因而一国究竟对其农产品有没有采取保护政策,则取决于补贴的净值。在农产品的销售中,农民通过各种渠道所得到的净补贴总额除以总销售量就是每单位农产品的净补贴。•如果单位农产品的净补贴大于零,生产者补贴等值指数就会大于1,这说明该农产品得到保护;如果单位农产品的净补贴小于零,则指数就会小于1,表明农产品没有受到保护。.•研究表明,用生产者补贴等值指数来衡量,到90年代初,除了美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比较接近国际平均水平即等于1以外,大部分工业发达国家的指数都超过1,尤其以瑞士、挪威、芬兰和日本为最高。此外,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以前对农产品采取征税挤压的政策,但一旦实现了工业化以后,其农产品贸易政策也转向贸易保护主义。.二、国际农产品贸易保护的理论依据在农业政策领域,为什么政府对农业部门进行政策干预与用于其他部门的政策干预特别不同呢?为什么在贫穷的农业经济中,扭曲的价格和贸易政策是歧视农业的;随着经济增长,这种政策逐渐转向对农业有利,他们从对农业征税转向保护,与此同时,对工业部门则是朝相反的方向变化呢?农产品的贸易保护历史悠久,在国际多边贸易体制中享有特殊待遇,更有其独特的原因。主要有:.•1、自给自足与国家安全。在战略意义上,一国的生存依赖于食品的获取通道。由于灾害、战争和瘟疫等,饥荒在历史上总是周期性地不断发生。在这短缺时期,由于其他国家会采取出口限制以首先保证国内的食品供应,且这种出口限制事实上也得到关贸总协定的认可,因而一国从国外进口食品的通道常被封闭。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