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 C一.填空:(每空 1 分,共 40 分)1.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 巫师 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2.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3.《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_、_“慎思”__、__“明辨之”__、_“笃行之”__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4.在汉代识字教育所采用的字书中,流行最广且一直保存至今的只有《_急就篇》,它的编者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 史游 。5.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基本任务是_传道、授业_、_解惑。6.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等。7.人们常说的“四书五经”,其“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8.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的代表。9.1872 年,清政府派遣的首批留美幼童詹天佑等出发赴美学习。10.清政府于 1905 年宣布废除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11.蔡元培主张五育并举,这五育是: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12.1923 年 8 月,由晏阳初、陶行知、朱其慧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将平民教育运动推向高潮。13.“六·三·三学制”是 1922年颁布施行的。14.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实施以“_三民主义”为核心的抗战教育政策,客观上维持了教育的连续性。15.晏阳初在乡村教育实验中提出的“四大教育”是指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16.《教育史 ABC》和《新教育大纲》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理论家 杨贤江 的两部重要著作。二.解释:(每题 5 分,共 20 分)1.“有教无类”成语,出自于《论语• 卫灵公》,原句为“子曰:“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2.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是中国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田齐桓公。齐宣王之时,在稷下扩置学宫,招致天下名士: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农家、阴阳家等百家之学,会集于此,自由讲学、着书论辩。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