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团结友爱精神培养的研究》阶段性总结 团结竞争合作交流 ——《小学生团结友爱精神培养的研究》中期报告唐榕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意义 团队精神是团队内部成员为了达到某种目标,齐心协力,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实现团体目标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活动。团队精神的内涵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某一团体,也不是某种人与机械的组合,而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思想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拥有共同目标,体现“自主、民主、高效”的原则,成员之间能够互相依存、互相影响,更加协调地进行合作,以追求集体成功的团体。当今社会已进入 21 世纪的信息时代,无论哪个行业,从事什么工作,都离不开信息交流,都离不开团队的合作;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个人英雄主义已不再盛行,取而代之的是团队的整合战斗力。由此可见,团队精神是搞好任何工作的前提,更是现代企业成功运作的奠基石。对未来人才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与他人协调能力的培养,正日益被人们所重视。1996 年,世界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21 世纪人才素质的 7 个标准,其中就包括具有和他人协调和进行国际效往的能力这个标准的提出,确立了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在未来人才素质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小学生团队精神,并通过合作学会与他人交往、沟通、协作。许多事例已证明:具备团队精神的学生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获得人生的发展和事业和发展。而那些缺乏团队精神的人,则被现代社会所排斥,成为社会上的弱者。竞争与团队精神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立世之本。为了实践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目标,造就具备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小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小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研究,旨在分析成功团队的心理成因,着重考察学生心理品质与为人品格的相互关联,探求两者的内在促进机制与培养的有效途径,采用科学广泛的教育活动,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带动学生的心理品质与为人品格在较高水平的协调发展,切实深化素质教育。 2.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同时,促进学生其它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学生人人参与、共同探讨、相互激励,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搜集信息、组织策划、人际交往等能力的提高。 3.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观进取、自强不息及集体荣誉感等好品质的同时,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努力把学校培养成团结合作的学习型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