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变的天气》◆ 教材分析“多变的天气”是新课程教材《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开篇。之所以将其放在《天气与气候》的第一节学习,是因为天气与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从教材结构看,它是继续学习气温、降水和气候知识的基础。从教材内容看,其实践性很强,安排了很多有关天气的常识,进一步强调了天气是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有关的读图、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新教育理念。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正确描述天气,理解天气的重要特点,能够准确判断对天气和气候的描述;2、大致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初步学会判读简单的卫星云图,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3、知道空气质量高低的表示方法,初步学会分析判断影响一个地区空气质量的因素。【过程与方法目标】1、选择一个特定的时间,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过程,认真体会天气的特征;2、带领学生参观气象站,让学生实地感受简单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3、选择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大气污染事例,让学生尝试着分析污染形成的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天气及其影响,明确天气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并让学生养成趋利避害的观念;2、通过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让学生养成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3、在了解和分析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常见天气符号的识别;3、天气预报中常用术语和风向风力图标的含义;4、常见大气污染现象的成因分析。【教学难点】1、降水概率、风力风向图标等的含义;2、“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图的判读。◆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国时期诸葛亮“趁浓雾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曹营”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法西斯突然向当时的苏联发动闪电站,未料到寒冬早到,士兵冻伤,连汽油也冻了,使坦克装甲部队失去了威力。而苏联红军利用冬季的有利条件,发动全线反击,使德军损失百万兵力。这说明了在战争中了解天气的变化是多么重要,而在现实社会中,无论是人类的生产活动,还是生活活动无一不与天气和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板书:第一节多变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