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肺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防治进展1933 年 Graham 报道了第一例肺癌全肺切除术后,经过 80 多年的发展,全肺切除术已然成为肺癌、肺结核及毁损肺等有效治疗方法。但全肺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达11%~49%,死亡率高达 3%~25%,是影响手术预后及患者生存质量的最主要原因。其中右全肺切除术后死亡率是左全肺切除术后的 3 倍,儿童患者的发生率较成人高,达到15%。临床表现为心肺功能衰竭、严重心律失常、肺部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cute 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低血容量性循环障碍、脓胸及全肺切除术后综合征(postpneumonectomy syndrome,PPS)。即使是配合默契的外科团队,全肺切除术依然是非常凶险的术式。应该在确定患者心肺功能能够耐受的前提下,严格控制全肺切除术手术指征并评估手术的可能性及可行性。目前国内外对全肺切除术的手术指征尚无统一标准。多数专家认为,肿瘤跨叶侵犯或转移、肺动脉干受侵、肿瘤侵犯心包、壁层胸膜广泛受侵或膈肌种植性转移等情况下为求完全切除肿瘤,必须行全肺切除术。现对全肺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临床表现、预防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一、心肺并发症全肺切除术后心肺并发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心律失常、肺部感染、ARDS 以及低血容量性循环障碍等。Harpole 等曾报道术后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 12.8%(16.1%~22.1%),国内数据与之基本一致。翁毅敏等报道其发生率为 14%,主要在术后 2~4 d。武艳的研究表明:年龄(≥65 岁)、吸烟史、心律失常史、肺气肿病史、术中心包损伤、术中出血量、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1.5 L、术后肺不张等为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而术后良好的镇痛则是保护因素。另外,极化液(即葡萄糖-胰岛素-钾盐的药物组合)可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也已得到大家的共识。肺部感染被认为是全肺切除术后死亡率最高的并发症,主要由于其易因治疗不及时或迁延不愈而引起 ARDS 致死。张竞等回顾性分析 155 例行全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 5例死亡,2 例因肺部感染导致呼吸衰竭。吴鲁卿等报道 210例全肺切除术患者,其中 9 例死亡,6 例因肺部感染。此外,年龄≥60 岁、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长期大量吸烟史、手术时间长、机械通气时间长等则被认为是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血液循环障碍主要发生在术后 2 d内。手术创伤大,胸腔内渗出量多,速度快及伴有胸腔内出血,更容易导致低血容量性循环障碍。全肺切除术后中心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