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王羲之《兰亭序》高级教程 1 前言 行书差不多与草书同时产生,早期的行书,是草行掺杂,行书发展为成熟而独立的书体,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作出了杰出贡献。 史称小王“创非草非真的新体”,就是指的行书。如传世二王墨迹、摹本,以及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是行书的典范。行书介于楷草之间,近楷者称“行楷”,近草者称“行草”。 行书虽有自己的特点,但可变性很大,如用诗歌比拟,则楷书是律诗,草书是古风,行书就是绝句了。有人主张行书不必学,有楷书和草书的根底,自然就能写好行书。这虽有一定道理,但不无偏颇之处,因为行书也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则。 行书的用笔比楷书活泼,又没有草书放纵,既不是楷书的一板一眼,又不是草书的“狂欢乱跳”,它的节奏属于“轻歌曼舞”。行书的点画上有游丝牵引,所以在结体上对楷书来说,行书是“加法”,是在布白上求“散乱之白”,从点画结体、字形等方面,都要求有参差变化。所以《兰亭序》中二十几个“之”字,都各不相同。 我们以王羲之《兰亭序》为例,来详细讲解行书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行书推荐碑帖:王羲之《兰亭序》、《圣教序》王献之《鸭头丸帖》王珣《伯远帖》李邕《麓山寺碑》、《李思训碑》颜真卿《争座位帖》、《祭侄文稿》杨凝式《韭花帖》苏轼《黄州寒食诗帖》黄庭坚《松风阁诗》米芾《蜀素帖》、《苕溪诗帖》、《群玉堂述书帖》、《虹县诗》、《研山铭》、《多景楼诗》、《大行皇后挽词》。 王羲之兰亭序临写法概述 王羲之兰亭序临写法 目录 1、王羲之与兰亭序 2、《兰亭序》(神龙本)墨迹 3、《兰亭序》基本点画图解 4、《兰亭序》用笔及结构图解 5、《兰亭序》中同字异形 氏,梁司空袁昂之玄孙,其宝重《兰亭》过于师在日,至贞观中,太宗锐意学羲之书,访募真迹备尽,唯《兰亭》未获,寻知在辩才处,凡三召之,恩赐甚厚,方便善诱,才确称历经丧乱,坠失不知,竟靳固不出,后经左仆射房玄龄奏举监察御使萧翼以智赚取兰亭,辩才惊悸成疾,岁余乃卒。太宗喜获兰亭,宝爱有加,命供奉搨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摹数本,并命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等名字各临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以为永宝,贞观十二年,帝不豫,幸玉华宫含风殿,谓高宗日:“吾欲将所得兰亭去”,遂将兰亭真迹殉葬於昭陵。今行之於世的“兰亭”有虞世南、褚遂良临本,冯承素摹本,欧阳询的临本早已不存,拓本称“定武兰亭”,翻刻本有数十种之多。其中冯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