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王戎不取道旁李》精品教案文本分析: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王戎仅仅七岁就能根据环境进行分析,得出“道旁苦李”的结论,可见他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人。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但由于它与现代白话文在语意和语法上都有很大区别,对刚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不仅难读而且难懂,传统的串讲灌输式教学法不但会让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枯燥,还会扼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进行学习,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戎、诸、竞”3 个生字,学会“戎、尝、唯”等 5 个生字,积累常见文言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3•能复述课文,分析人物形象,获得情感体验。教学重点:1.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培养文言文语感,达到流利背诵的程度。2.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复述这个故事。教学难点:1.掌握本课文言词语的意思和适用范围。2•学习古人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懂得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道理。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稈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收获的果树图片,预设场景,引导学生思考,自然过渡到课文内容。导语:如果我们在郊游的时候,看到路边果树上的果实成熟了,大家会不会去摘呢?(生答不会)对的,因为那些树可能是别人种的,不问而取就是“偷”了。但如果这些是野生的呢?(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其实在确定果子无毒的情况2/6下,也可以试着摘一个,尝尝新鲜的味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与小朋友摘果子有关。2.出示课题,教师介绍人物,引导学生理解题意。(1)解读生字“戎”,介绍王戎。预设:“戎”字发音要准确,纠正学生的误读。用说文解字的方法解构“戎”字,引导学生分析其构造。“戎”由两部分构成,“戈”指的是古代的长柄兵器,“十”指的是兵士上战场时穿的盔甲,二者合起来就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王戎(234——305)字濬冲,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闻名。他是“竹林七贤”之一。“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时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他们先有“七贤”之称,因为常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所以合称“竹林七贤”。(2)理解标题大意,引导学生预想文章内容。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