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上,各种类型创伤事件,从未停止过。不论是无法预测的、单次的、让人难以承受的事件(I 型创伤,如自然灾害、事故、战争、强奸等),还是长期存在或重复暴露的事件(II 型创伤,常见于由家庭中被依赖的成人所造成的肉体或性虐待、严重的忽视等),都会对人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尽管精神分析领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把导致心理障碍的原因聚焦在了潜意识的幻想上,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创伤的议题开始走向前台,并在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在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研究中,进入舞台的中央。而事实上,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将研究的重点转向潜意识幻想之前,其关于病理心理的第一个模型-“阻滞的情绪反应-治疗性宣泄”模型(1895)便是一个创伤后的心理模型,是由弗洛伊德及其同事约瑟夫·布洛伊尔(Joseph Breuer,1842~1925)在治疗具有解离症状的歇斯底里的患者时发展起来的。只是在病理心理模型的建构上,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一、压抑与解离弗洛伊德认为核心的机制是压抑(repression):将难以忍受的创伤体验和情感压抑到无意识,这些被封锁的体验和情感转化为歇斯底里症状,而治疗的目标,就是让患者感到安全并通过宣泄解除压抑,进而消除症状。而布洛伊尔则认为是解离(dissociation):创伤的记忆以一种不同于正常状态的、未被同化的意念持续存在,成为歇斯底里的根源,治疗的目标,就是把各种心智功能整合在一起,进而消除症状。正如他在精神分析发展史上的第一个经典案例《安娜·O 小姐》的病例报告中所描述的:“第一种意识状态中,她的心理很正常;……在第二种意识状态中,病人精神错乱。病人的心理状况完全取决于从这种第二状态闯入到正常状态。……当这类障碍被清除后,两种意识状态又合二为一,病人回首过去,以未分裂的人格看待自己。”而在当时同样为各式各样的歇斯底里症状所迷惑的法国精神病学家皮埃尔·让内(Pierre Janet,1859~1947)则提出了和布洛伊尔同样的假设。1、水平分裂与垂直分裂从弗洛伊德的理论建构来看,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他将意识和潜意识在“水平层面”割裂为互不相容的两个部分,也就是说,被割裂的两个部分,一个是能够意识到的,而另一个是意识不到的,这个概念类似于海因兹·科胡特(Heinz Kohut,1913~1981)提出的“水平分裂”;而从布洛伊尔与让内的理论建构来看,则是将不同的意识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