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种子的萌发”选自鲁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生物》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一节。被子植物的一生虽然从受精卵的发育开始,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能直接感受到的是 “种子的萌发”,同时在上一章,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种子结构的内容,因此在本章所述的绿色植物的生命周期中,把“种子的萌发”作为了开篇。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接着阐述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课程标准》对本节知识方面的要求是“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为此教材安排了一个探究实验“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目的是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归纳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同时通过理论推理感知种子萌发也需要一定的自身条件,本节课的实验是七年级上册探究实验的核心实验,一旦学生学会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为后面的探究实验就尊定了良好的基础。“体验一种常见植物的栽培过程 ”是《课程标准》的另一个要求,课下的体验能让学生直接感知被子植物的一生,既有利于学生对整章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二、学情分析关于种子萌发的条件,有的学生在生活中亲身体验过,有的观察过,学生一般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得出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分、温度、阳光等条件,但是存在一定的认识错误。因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给予指导纠正。初中生对自然科学充满好奇,因而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的体验教学,体验整个实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描述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实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2. 通过理论推理感知种子萌发需要的自身条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实践活动,绿化环境。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教学难点:对照实验的设计及实验现象的分析是本节课的难点。五、教学过程课前活动设计在课前 1 个星期左右,在班内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成立十个研究小组。由本组成员参照课本共同商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实验步骤,然后自选种子分组进行课外探究实验。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利用平板进行拍照记录,待种子萌发后,拍照记录,并保留好实验装置,小组的同学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