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微生物学题库 一、名词解释 1.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寄生的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 2.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 3. 温和性噬菌体: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其核酸附着并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和宿主的核酸同步复制,宿主细胞不裂解而继续生长 4. 溶原性:病毒感染细菌后,其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的染色体中,在宿主内进行复制并且引起细菌细胞的裂解 5. 质粒:是核以外的遗传物质,能自我复制,把所携带的生物形状传给子代 6.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活史的某个生长阶段或某些细菌在遇到不良环境时,在细胞质内生成的内生孢子 7. 菌胶团:细菌之间按一定排列方式互相粘结在一起,被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的细菌集团 8. 菌落:一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迅速生长繁殖形成的一个由无数细菌组成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细菌集团 9. 酶:由细胞产生的,能在体内或体外起催化作用的一类具有活性中心和特殊构象的生物大分子 10. 酶的活性中心:酶蛋白分子中与底物结合,并起催化作用的小部分氨基酸微区 11. 酶的竞争性抑制:有些抑制剂的结构与底物结构类似,影响底物和酶的结合,使反应速率下降 12. 新陈代谢:生物从外界环境不断摄取营养物质,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转变成细胞的组成,同时产生废物并排除体外 13. 内源呼吸:外界没有供给能源,利用自身内部贮存的能源物质进行呼吸 14. EMP 途径(糖酵解):在无氧条件下,1mol 葡萄糖逐步分解产生2mol 丙酮酸、2molNADH+H+、2molATP 的过程 15. TCA 循环(三羧酸循环):丙酮酸有氧氧化过程的一系列步骤的总称。由丙酮酸开始,先经氧化脱羧作用,并乙酰化形成乙酰辅酶 A 和 1molNADH+H+,乙酰辅酶 A 进入三羧酸循环,并最终氧化为 CO2 和 H2O 16. 底物水平磷酸化:微生物在基质氧化过程中,可形成多种含高自由能的中间产物,这些中间产物将高能键交给 ADP,使ADP 磷酸化生成 ATP 17. 氧化磷酸化:微生物在好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时,通过电子传递体系产生ATP 18. 光合磷酸化:光引起叶绿素、菌绿素或菌紫素逐出电子,通过电子传递体系产生ATP 19. 分批培养:将一定量的微生物接种在一个封闭的、盛有一定体积液体培养基的容器内,保持一定的温度、pH 和溶解氧量,微生物在其中生长繁殖 20. 恒浊连续培养:使细菌培养液的浓度恒定,以浊度为控制指标的培养方式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