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我国拥有一大批站在生物科学前沿的创新人才。作为从事生物基础教育的工作者,必须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在培养学生较高生物利学素养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在创新过程的实施中,尤其要注重进行情感的创新,情感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因此在生物课堂上更应该注重情感教育 一、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情感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所引起的意识的波动性和感染性,属于非智力因素之一。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非智力因素良好,必然会大大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非智力因素差,就会阻碍智力因素的发展。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而能否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则是学生成功的关键。 情感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但由于人们的认知水平不同,对同一事物会将不同的态度,从而产生不同的情感,单纯的传授知识,不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培养。生物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用自身的情感加以引导,激励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发他们的潜能,自觉地接受知识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在进行知识的讲解过程中,生物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教学内容背后的事,将庄严神圣的科学知识与人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使学生对这些知识产生亲切感,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只有刻苦钻研、坚持不懈、坚定执著的个性品质,才能有所成就。 《生物课程标准》指出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考虑到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特别要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进步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在教学中需要花大力气才能做好。达到目标的要求决不能依靠讲解或讲授的办法,说教的办法应坚决摒弃。主要应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过程来培养、体验、应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经常性、实效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进行探索: 一、教学设计中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科学素质的基本结构包括科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是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的。因此我在制定各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做到既要全面,重点突出,又要有侧重点。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目标的同时,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