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思维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推理的心理过程和概念的形成原理;理解问题解决的途径和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掌握思维的基本概念、种类;掌握创造思维的概念。 教学重点 思维的概念;思维的种类;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创造思维的概念 教学难点 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问题解决的途径 教 具 课 时 出 勤 教学步骤 教 学 内 容 教学方法 组织教学 新课讲授 1 、问候 2 、检查出勤 一、什么是思维 (一)概念: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说到的“考虑”、“思考”、“想一想”等,都是指思维活动。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以已有知识和客观事物的知觉印象为中介,形成客观事物概括表征的认知过程。 ( 二) 思维的特征 1 .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人脑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或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反映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本质特征和事物间的规律性联系和关系。思维的概括性是借助概念(词)来实现的。人们用一些概念把性质相同的东西,一齐网罗在内,这不仅扩大 了认识范 围 ,也 使人的认识活动摆 脱 了具体事物的局 限 性和对事物的直 接 依 提问 讲解法 赖关系。例如笔这一个词可以概括毛笔、钢笔、圆珠笔等各式各样的笔。各种笔虽然都有各自的外形和特点,但它们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是书写的工具。概括的反映来自人类对事物和现象多次感知,从而概括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反映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性。一切科学的概念、定义、定理、定律都是思维概括的结果。 2 .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是直接地,而是通过其它事物做媒介来反映某一客观事物。例如,早上起来站在窗前看见对面房顶湿了,马路上有水,便可推想夜里下过雨,夜里下雨我们并未看见,而是通过房顶和地面潮湿做媒介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推断出来的。又如医生通过叩诊可以了解病人心脏是否肥厚,这是通过声音做媒介和医学知识经验间接了解的。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可能事事都亲自感知,全部来自直接实践,对许多事物和现象是通过媒介间接认识的。 (三)思维的种类 由于考虑 的角 度 不同,分 类方 法 也 不一样,这里仅 介绍 三种分 法 : 根 据 任 务 的性质和解决 问 题 的方 式分成 三类 1.直观动 作 思维又叫 实践思维。当 思维的任 务 具有直观的形式,解决 问 题 主 要 依 靠 实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