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案例《变化的量》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基本信息对应信息技术主题学科课题名称教材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版出版日期:2014 年 12 月信息技术使用软硬件硬件:seewo 一体机或由交互白板(包含鼠标笔)、投影系统和配有白板软件的计算机系统构成。软件:EasiNote2013T12 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T9 交互多媒体环境下的学科教学小学数学学段第二学段《变化的量》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年级六年级授课教师信息姓名职称邸莉小学高级教师单位荣誉称号授课教师个人简介邸莉,现任教于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实验小学,小学高级教师,2013 年年底被评为北京市骨干教师。曾获北京市小学新课程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数学二等奖,海淀区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曾承担北京市 BDS 录像课《空间与图形复习课》的录制工作,承担全国教材培训观摩课《正比例》,承担中央教科所课题观摩课《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所撰写论文多次荣获北京市一二三等奖,多次在杂志上发表。教学案例设计参与人员角色设计者实施者信息技术指导者课件制作者其他参与者姓名邸莉单位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实验小学北京市海淀区师训部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实验小学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实验小学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实验小学北京市骨干教师牛永生邸莉史宝良、王思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结合方面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课标》中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也就是说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从事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辅助性工北京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案例具,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辅助性工具,促使课堂教学活动变的更加和谐顺畅,突显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升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化的量,对这些变化的量有一个整体的结构化的感知,知道可以用多种形式表示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数据和图像的深入分析,整体感知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初步探究它们的区别和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