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鳃弓:胚胎第 4 周,原始咽部的间叶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 6 对柱状隆起,与 6 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2,鳃沟:相邻鳃弓之间、在体表侧的浅沟。3,咽囊:鳃弓的内侧、与鳃沟相对应的是原始咽部,表面衬覆的内胚层上皮向侧方增生呈囊样。4,颈窦:第 2 腮弓生长速度快,朝向胚胎的尾端,并覆盖了 2、3、4 腮沟和 3、4、5 腮弓,与颈部组织融合。被覆盖的腮沟与外界隔离,形成一个暂时的由外胚层覆盖的腔称为颈窦。颈窦在以后的发育中消失。5,面突融合:面部发育过程中,面部突起和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的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化、消失。6,面突联合:面部突起之间的沟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7,侧鼻突:嗅窝两侧的 2 个突起称侧鼻突。8,球状突:胚胎第 5 周,中鼻突生长迅速,其末端出现两个球形突起称球状突。9,唇裂: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多见于上唇。10,面裂:上颌突、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导致横面裂;上颌突、侧鼻突未联合导致斜面裂。12,联合突:在第二、三、四腮弓的口咽侧,奇结节的后方,间充质增生形成一个突起称联合突,由第三腮弓形成。13,奇结节:胚胎第 4 周时,在下颌突的原始口腔侧,内部的间充质不断增生,形成 3 个膨隆的突起。其中两侧两个对称的隆起体积较大,称侧舌隆突。在侧舌隆突稍下方中线处为一个小突起,称奇结节。14,菱形舌:舌盲孔前方的菱形或椭圆形红色区。15,釉结:在牙胚中央、内釉上皮局部的增厚,可能是细胞分化、牙形态发生的调节信号中心。16,牙板:胚胎第 7 周,原发性上皮带向深层生长,分裂为两个向颊(唇)方向生长的上皮板称前庭板,位于舌(腭)侧的上皮板称为牙板。牙板将分化为牙胚。17,牙胚:由成釉器、牙乳头、牙囊组成,牙板上皮、外胚间叶相互作用,最末端细胞增生发育为牙胚,最后发育为牙体、牙周组织。18,成釉器:经过蕾状期、帽状期、钟状期,将来形成牙釉质。钟状期分为四层——外釉上皮层、内釉上皮层、星网状层、中间层。19,牙乳头:成釉器下方的球形细胞凝聚区,将来形成牙本质、牙髓。20,牙囊:成釉器外周的间充质细胞呈环形排列,牙囊发育成牙骨质、牙周膜、固有牙槽骨。21,牙蕾:牙板末端的上皮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圆形或卵形的上皮芽,如同花蕾,周围有间充质细胞增生。22,上皮根鞘:牙根开始发生时,外釉上皮、内釉上皮在颈环增生,向根孔生长,星网状层、中间层不出现在增生上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