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中国美学基本问题 第一节:“美”是什么 第二节:最早的“美论” 第三节:濠梁观鱼与“审美” 第四节:中国古典美学的“形式美” 第五节: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征 第六节:审美情结与“阳刚”“阴柔” 范 畴的确立 一、“美”是什么 1、美的本质的历史追问 在西方古典美学的上千年发展中,“美是什么”成为了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形成了两个研究路线: 唯心主义:柏拉图、普罗提诺、阿奎那、康德、黑格尔等人。 唯物主义: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狄德罗、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 这一阶段的美学又被称为美的哲学。 2、“美”的双向解读 美与“羊大为美” “羊,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 ——《说文解字》 “羊”指羊形头饰,“大”指正面而立人,特指进行图腾崇拜的祭祀或酋长。 “美”就是戴羊形头饰正面而立的人。 可见: 羊大为美,体现了感性之美,自然之美; 羊人为美,体现了理性之美,社会之美。 中国形成感性和理性相互制约的文化,自然与社会相融合的远古传统,构成后世儒家的一个根本主题。 在西方,则存在理性中心主义与感性酒神文化的两极,存在感性或理性的独白主义传统,这与东方的感性与理性的对话、相互制约传统显著不同。 3、我们对美本质的一个看法 美在何处?根据叶朗先生的观点,美在意象。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情景交融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而“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才能构成审美意象。 那么,什么才是“意象”?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 ——郑板桥 意象就是胸中之竹。 它不是物理的实在,也不是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完整、充满意蕴和情趣的感性世界,是情景相融的世界。 意象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给人审美的愉悦。 二、最早的美论——“章华台”之美 章华台是公元前535年楚灵王驱动大量民工、耗资巨大修建的一座大型综合性行宫,在现在潜江、荆门境内。 伍举这样回答“台美夫”的发问: “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安民以为乐,听德以为聪,致远以为明,不闻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镂为美‥‥‥ 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为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胡美为也?‥‥‥ 若君谓此台美而为之正,楚其殆矣!” 《国语·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