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第二节环境承载力

第二节环境承载力_第1页
1/9
第二节环境承载力_第2页
2/9
第二节环境承载力_第3页
3/9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 第二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演变 承载力(carrying capacity)是衡量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概念,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度量和管理的重要依据。 承载力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种群承载力、人类生态系统的资源承载力(土地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等),到资源环境综合(生态系统)承载力这一过程。 1.承载力概念的起源———适度人口理论 承载力理论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798年的马尔萨斯人口论。1798 年,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Population》第一次将承载力思想和适度人口理论紧密结合起来。他认为食物以算术级数速度增长,而人口数量却是以几何级数速度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将难以调和,人类将面临饥饿和营养不良,最终产生疾病、饥荒或战争等后果,从而对人口数量产生抑制作用,因此人口数量将不可能无限制地增长下去,必须通过一些方法限制人口增长。 马尔萨斯人口论反映了生物(人类)与自然环境(粮食)之间的关系,认为生物具有无限增长的趋势,而自然因素是有限的,生物的增长必然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马尔萨斯人口论中隐含的这些假设条件构成了承载力理论的基本要素和前提,后来的承载力研究学者都是基于这样一些基础假设条件,因此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为承载力理论起源奠定了第一块坚实的基石。 2.承载力概念的发展———生态承载力研究 进入 20世纪,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加,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逐步加剧。人类意识到作为人类和其他物种生存前提条件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1921年,人类生态学学者帕克(Park)和伯吉斯(Burges)确切地提出了承载力这一概念,即“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通常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某种生物个体可存活的最大数量。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将承载力定义为“一个生态系统在维持生命机体的再生能力、适应能力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承受有机体数量的限度”。 该承载力概念的主旨在于强调一种最大极限的容纳量(生态容量),是一种机械思维的绝对数量。然而现实生态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 1922 年,Hadwen和Palmer在研究阿拉斯加的驯鹿种群后,提出了针对草场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概念,认为承载力是草场上可以支持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第二节环境承载力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