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节 膀胱肿瘤 膀胱肿瘤(tumor of bladder)是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肿瘤,绝大多数来自上皮组织,其中90%以上为移行上皮肿瘤。 【病因】引起膀胱肿瘤的病因很多,一般认为发病与下列危险因素相关。 1.长期接触某些致癌物质的职业人员,如染料、纺织、皮革、橡胶、塑料、油漆、印刷等,发生膀胱癌的危险性显著增加。现已肯定主要致癌物质是联苯胺、β -萘胺、4-氨基双联苯等。潜伏期长,可达15~40年。对致癌物质的易感性个体差异极大。 2.吸烟是最常见的致癌因素,大约1/3膀胱癌与吸烟有关。吸烟致癌可能与香烟中含有多种芳香胺的衍生物致癌物质有关。吸烟量越大,吸烟史越长,发生膀胱肿瘤的危险性也越大。 3.膀胱慢性感染与异物长期刺激会增加发生膀胱癌的危险,如膀胱结石、膀胱憩室、埃及血吸虫病膀胱炎等容易诱发膀胱癌,以鳞癌多见。 4.其他长期大量服用镇痛药非那西丁、内源性色氨酸的代谢异常等,均可能为膀胱癌的病因或诱因。近年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多数膀胱癌是由于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缺失等诱导形成,使移形上皮的基因组发生多处病变,导致细胞无限增殖,最后形成癌。 2 【病理】常与肿瘤的组织类型、细胞分化程度、生长方式和浸润深度有关,其中细胞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对预后的影响最大。 1.组织类型95%以上为上皮性肿瘤,其中绝大多数为移行细胞乳头状癌、鳞癌和腺癌各占2%~3%。近1/3的膀胱癌为多发性肿瘤。非上皮性肿瘤极少见,多数为肉瘤如横纹肌肉瘤,好发于婴幼儿。 2.分化程度 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膀胱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将其分为乳头状瘤;尿路上皮癌I级,分化良好;尿路上皮癌Ⅱ级,中度分化;尿路上皮癌Ⅲ级,分化不良。为了更好地反映肿瘤的危险倾向,2004年WHO将膀胱等尿路上皮肿瘤分为乳头状瘤、乳头状低度恶性倾向的尿路上皮肿瘤、低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和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 3.生长方式分为原位癌、乳头状癌及浸润性癌。原位癌局限在粘膜内,无乳头亦无浸润基底膜现象。移行细胞癌多为乳头状,低分化者常有浸润。鳞癌和腺癌为浸润性癌。不同生长方式可单独或同时存在。 4.浸润深度是肿瘤临床(T)和病理(P)分期的依据。根据癌浸润膀胱壁的深度(乳头状瘤除外),多采用 TNM分期标准分为:Tis原位癌;Ta无浸润的乳头状癌;T1浸润粘膜固有层;T。浸润肌层,又分为T2a浸润浅肌层(肌层内1/2),T2b 3 浸润深肌层(肌层外1/2);T3浸润膀胱周围脂肪组织,又分为 T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