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罐区危险性评价 一、评价方法 1、评价单元的划分 丁酮、甲苯、DM F 罐区是重大危险源。重大危险源评价以单元为评价对象。现以整个原料罐区作为评价单元。 2、评价模型的层次结构 根据安全工程学的一般原理,危险定义为事故频率和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的乘积,即危险性评价一方面取决于事故的易发性,另一方面取决于事故一旦发生后后果的严重性。现实的事故危险性不仅取决于生产物质的特定物质危险性和生产工艺的特定工艺过程危险性所决定的生产单元的固有危险性,而且还同各种人为管理因素及防火措施的综合效果有密切关系。 图1——1 重大危险源评价指标体系框图 3、评价的数学模型 重大危险源的评价分为固有危险性评价与现实危险性评价,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考虑各种危险性的抵消因子,它们反映了人在控制事故发生和控制事故后果扩大方面的主观能动作用。固有危险性评价主要反映了物质的固有特性、危险物质生产过程的特点和危险单元内部、外部环境状况。 固有危险性评价分为事故易发性评价和事故严重程度评价。事故易发性取决于危险物现实危险性A 固有危险性评价B1 事故易发性评价B11 事故严重程度评价B12 危险性抵消因子 B2 危险物质事故易发性评价B111 危险物质事故易发性评价B112 事故现场 环 境因素评价 B122 事故强度 评价 B121 工艺、设备、容器建 筑 结构抵 消因子B21 人员 素质抵 消因 子 B22 安全管理抵 消因 子 B23 2 质事故易发性与工艺过程危险性的耦合。 评价数学模型如下: n m 3 A={∑∑(B111)iWij(B112)j}B12∏(1-B2k) i=1j=1 k=1 式中 (B111)i——第 i 中物质危险性的评价值; (B112)j——第 j 中物质危险性的评价值; Wij——第 j 项工艺与第 i 种物质危险性的相关系数; B12——事故严重程度评价值; B21——工艺、设备、容器、建筑结构抵消因子; B22——人员素质抵消因子; B23——安全管理抵消因子。 二、评价过程 1、原料罐区的基本情况 表 1 储罐基本情况 物质名称 甲 苯 丁 酮 DMF 直径/m 9 9 18.5 容积/ m3 500 500 3000 最大量/ m3 425 425 2550 储罐数量/个 2 2 8 罐区平面,如图 2——1 所示:DMF 丁酮、甲苯罐区 3 物质的主要物理化学特性如表2——2 所示: 物质名称 甲 苯 丁 酮 DMF GB 编号 32052 32073 33627 相对分子质量 92.14 72.11 73.10 液体密度 0.87 0.81 0.94 沸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