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意识,结合实际,加强宣传,注重引导 ------美化农村家园,改善环境卫生 孟子说过,“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意思是说: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这段话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是给老百姓盖房子的土地。当然,不是给了土地就结束了,还要进行第二步,动员老百姓在土地盖上房子。盖上房子还没有完,最后还要引导他们种上桑树。我们知道,关系到老百姓日常生活主要是四件事“衣,食,住,行”盖好房子解决了住的问题,种上桑树,可以养蚕,蚕丝织成绸布,就可以解决穿衣的问题。另外桑树的果实桑椹,成熟的比较早,遇到灾荒年月,春夏交际,青黄不接,旧粮没了,新粮还没有下来,桑树的果实和蚕蛹还可以充饥。房前屋后,种上桑树(当然不只是桑树,还有果树,蔬菜等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庭院经济”),看起来是一件平常的小事,但是从它的作用和效果看,实际上是当时解决国计民生,实现温饱,战胜饥荒灾害,甚至保证国家稳定,不发生动乱的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好最实用的办法。就是在平时没有饥荒的年成。 房前柳树成荫, 屋后桑叶青青, 三五间茅舍, 七八只鸡鸣, 阳光明媚,空气清新。 也是一幅再美好不过了的农村家园的景象了。 当然,这是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当时的先哲和贤才们对农民生计和农村生活环境的一个非常切合实际的建议和倡导。虽然这种做法现在我们是不可能完全搬来照抄,但是其中所包含的理念,不管是现在,还是在将来,肯定都不会过时的。因为它包含的是一种在农村地区“人居和环境”即充分利用,又舒适美化的和谐发展思想。 回顾改革开放以前,农村经济非常落后。当时,每个家庭,孩子多,负担重,许多地区和人口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更顾不上什么居住和居住环境了,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可能还清楚地记得,那时的农村环境和生活是: 门前牛粪一堆堆, 满地垃圾臭哄哄。 天阴下雨没处走, 厕所苍蝇闹嗡嗡。 井水是又苦又咸, 菜里却没油没盐。 家里更是: 屋里黑洞洞, 院里秃光光, 鸡鸭蹲在饭桌上。 猫钻进了被窝, 猪睡在厨房, 老鼠爬的满房梁。 还有 狗跳墙,羊上房, 老猫蹲在锅台上, 白天苍蝇从厕所到厨房, 晚上蚊子碰到了鼻尖上。 全家只有一张床, 大人整天皮肤痒, 孩子满身都是疮。 当然还有其它的一些情况,象随地吐痰,儿童随地大小便等等,我就不再一一叙述。 自从改革开放,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