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来源与成因实时预报平台建设实施方案2015 年 11 月 6 日1 / 7一. 建设背景2015 年进入冬季以来,空气质量污染异常严重,伴随供暖季开始和大量秸秆焚烧,大气颗粒物监测结果频繁“爆表”,空气污染已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按照 2013 年 9 月份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应于 2015 年底前建成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并做好重污染天气过程趋势分析。空气质量预报平台第一期目前已接近搭建完成,平台建成后将能够对未来 3-7 天气象和空气质量进行预警预报,对于提前判断污染形势并进行预警和采取相应应急措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空气质量预报平台第一期并不能解决如何采取合理措施减轻大气污染程度或者避免大气重污染的发生。为避免未来重污染天气,必须对污染来源进行提前判断,识别对大气污染影响最大的行业、地区、前体物,从而制定“精确化”、“靶向化”应急预案。为此,在空气质量预报平台第一期基础上,开展大气污染来源与成因实时预报平台建设非常必要。二. 建设目标大气污染来源与成因实时预报平台将以第一期空气质量预报平台为基础,对大气污染成因进行实时诊断,预报大气污染来源,从行业上、空间上、前体物来源上综合分析未来大气污染形势,识别对大气污染影响最大的企业、行业、地区及前体物,从而为制定动态、有效的污染应急控制对策提供科学支撑。同时建立应急预案实施效果快速评估响应平台,对于不同应急预案实施的污染物减排效果、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效果进行快速评估,为优选应急预案提供全面科学支撑。2 / 7最终建设成为集“空气质量预报-实时动态来源解读-应急预案动态生成-预案实施效果模拟-应急预案在线发布”于一体的空气质量经管决策支持平台,为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应急方案制定提供服务,指导科学治霾,保护公众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三. 系统框架及技术路线大气污染来源与成因实时预报平台分为后台计算系统、前台展示及决策分析系统两个部分,两个部分之间通过数据库进行交互和数据交换,其中后台计算系统部署于搭载 Linux 操作系统的高性能计算机集群,主要用于空气质量预报及大气污染物来源与成因实时预报,前台展示及决策分析系统部署于常用的 Windows 平台,提供后台结果可视化、预案生成、应急预案一键发布等功能。系统框架见图 1 所示,技术路线见图 2 所示,其中空气质量预报平台已于第一期建设完成,大气污染物来源与成因实时预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