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变态反应(第四节变态反应(AllergyAllergy))一、变态反应概述二、Ⅰ型变态反应三、Ⅱ型变态反应四、Ⅲ型变态反应五、Ⅳ型变态反应一、变态反应概述一、变态反应概述(一)概念: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或半抗原)刺激时,出现的一种过度的、引起机体产生明显免疫损伤的异常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或超敏反应。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或过敏原。(二)变态反应分类:1、速发型变态反应:通过抗体介导,又分三型:Ⅰ、Ⅱ、Ⅲ型变态反应。2、迟发型变态反应:不通过抗体介导,又称Ⅳ型变态反应。二、Ⅰ型变态反应二、Ⅰ型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型变态反应,或反应型变态反应。(一)Ⅰ型变态反应发病机理(二)Ⅰ型变态反应的特点(三)常见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四)Ⅰ型变态反应的诊断和防治(一)Ⅰ型变态反应发病机理(一)Ⅰ型变态反应发病机理变应原进入体内,刺激过敏体质的机体产生较多的IgE。IgEFc段能较快而牢固地结合到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受体上,使机体对该变应原处于致敏状态,可维持半年至数年,当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则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结合,引起细胞脱颗粒,释放组织胺和慢反应物质(SRS-A),乙酰胆碱等药理活性的物质。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加等病理变化。由于这些作用发生在机体不同部位,而表现为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甚至全身性的过敏反应疾病。IgG4亦可引起,但作用弱,症状轻微。(二)Ⅰ型变态反应的特点(二)Ⅰ型变态反应的特点1、抗体介导,主要为IgE,其次是IgG4。2、发生和消退较快:一般数分钟至半小时发生。3、抗体为亲细胞性。4、由抗原抗体反应诱发药理活性物质引起功能紊乱而发病。5、具明显的个体差异:只少数过敏体质的机体发生,认为与遗传无关。(三)常见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三)常见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1、血清过敏性休克:又称再次注射血清病,如用马抗猪丹毒高免血清治疗或紧急预防猪丹毒时,则再次注射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2、药物过敏性休克:最常见的是青霉素,其次有链霉素、先锋霉素。3、其它:疫苗、饲料、乳汁等均可引起Ⅰ型变态反应。(四)Ⅰ型变态反应的诊断和防治(四)Ⅰ型变态反应的诊断和防治1、诊断:人上常用,最常用皮肤实验,其次是检测IgE。2、防治:常用肾上腺素、苯海拉明治疗。三、Ⅱ型变态反应三、Ⅱ型变态反应又称细胞毒型变态反应。(一)发病机理(二)常见的病型(一)发病机理(一)发病机理特异性抗体(主要是IgG中的IgG1、IgG2、IgG3、IgM,其次是IgA)与吸附在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上的抗原结合,引起细胞凝集,或在补体作用下使细胞溶解,损伤,或被单核细胞吞噬,而引起的病理变化。表现为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等。(二)常见的病型(二)常见的病型1、不相容输血反应:血型不一致的输血引起。2、初生幼畜贫血症:胎儿红细胞经胎盘向母体血液渗漏,使母体产生相应抗体,幼畜从初乳中获得该母源抗体引起。3、药物引起Ⅱ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青霉素、磺胺、氨基水杨酸等,因其吸附到红细胞表面,使红细胞表面抗原改变,被当作异物引起变态反应。4、传染病性Ⅱ型变态反应:如沙门氏菌、马传贫病毒等吸附到红细胞上引起。四、Ⅲ型变态反应四、Ⅲ型变态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变态反应。(一)发病机理(二)反应特点(三)常见的病型(一)发病机理(一)发病机理抗原与抗体接触后,由于抗原中等过剩,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太大、太小都不发病),但仍为可溶状态,不易被吞噬细胞吞噬消除(大的才行),又不能通过肾小球滤孔排出(小的才行),因而较长时间循环于血液中,沉积于多种器官(如心、肾、关节等)血管壁基底膜、肾小球基底膜和关节滑膜等处,并向毛细血管壁外渗出,一方面激活补体,并吸附嗜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引起组织细胞的溶解坏死,另一方面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活性物质,引起局部小血管炎症并使之机械阻塞,进一步影响周围组织血液供应,引起局部病理损伤而发病。(二)反应特点(二)反应特点1、由抗体介导,主要是IgG、IgM、IgA。2、必须有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