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2 直线、射线、线段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发展水平上,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经验出发,通过把一些实物抽象成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并能运用逻辑思维,将数学概念进行联系和拓展,从而从线段开始逐渐推广到射线和直线。通过练习和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更清楚的掌握不同图形之间的区别,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动手、动口、动脑及互相合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事实; 叙述两点间距离的含义; 掌握点、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建立初步的符号感; 经过实物研究、合作讨论等方式,共同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发展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组操作固定硬纸条等活动,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通过对直线的性质的探究,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点和线的表示方法,线段和直线的两个结论。 难点:认识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准备: 有关本课的投影胶片、手电筒、2 0 厘米长的线、教鞭、末端连着的两根电视机天线、两个钉子和一根木条。 教学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提出问题: 如图:建筑工人在砌墙时,如何拉参照线?木工师傅据木板时,怎样用墨盒弹墨线? (教学活动必须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在这些学生很熟悉的生活例子中开展教学,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动机,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这也是课改的理念之一。) 2.(1)要在墙上固定一根木条,至少需要几个钉子? (2)经过一点O 画直线,能画出几条?经过两点A、B 呢? 经过探究可以体验我们学过的直线的一个性质: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教师结论:由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因此我们经常用一条直线上的两点来表示这条直线。 3.展示一些常见品:20 厘米的线、教鞭。 (在上面的引导及以前知识的铺垫下,学生很容易就得到了线段的形象。) 为了便于指出它们,常用上面的方式来表示线段。 (板书:线段的表示方法。) 4.观察下面一张投影片并提问:小明每天上学选择哪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