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6 个民族的建筑 蒙古族 蒙古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 居室。用毡块、木料构成。蒙古语称“蒙古勒格尔”。圆形尖顶,用一屋或两层羊毛毡子覆盖。在大风雪中阻力小,不积雪,包顶不存雨水。包门方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迁徙拆散,定居安装。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不大,但是包内的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 回族 清真寺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阿拉伯语称作“麦 斯 吉 德 ”( 薏 为 礼拜安拉的场所 ) 。清真寺基 本 上 建在回族聚 居区 ,体现 了 回族人 “围寺而居”特 点。 清真寺是回族穆 斯 林 举 行 礼拜和宗 教 活 动 的场所 ,有的还 负 有 传 播 宗 教 知 识 、培 养 宗 教 职 业 者 的使命 。清真寺在回族穆 斯 林 心 目 中有 着 重 要 位 置 ,也 是回族建筑艺 术 的代 表 。 在回民数 量 较 多 的大中城 市 都 有 历 史 悠 久 、规 模 较 大的清真寺: 如 北 京 的牛街 清真寺,广 州 的怀 圣 寺,杭 州 真教 寺,泉 州 圣 友 寺,南 京 净 觉 寺,郑 州 清真寺,西 宁 东 关清真寺等 。 回族清真寺一般 可 分 为 宫 院 型 ( 即 四 周 围墙、走 廊 ) 或圆顶型 ( 屋顶为 圆拱 型 ) 两大类 ,都 以 其 庄 严 、神 圣 、肃 穆 、幽 静 为 总 的审 美 特 征 。均 由 礼拜大殿 、讲 经堂 、宣 礼楼 、学 房和沐 浴 室几 大部 分 组 成,礼拜大殿 为 其 主 体建筑。 早 期 的回族清真寺多 为 圆顶式 ,即 阿拉伯式 。明 代 以 后 ,回族清真寺多 是以 木结 构为 主 的中国 古代 宫殿 式 的建筑,布 局 多 为 四 合院 形式 。 藏 族农 区 城 镇 人 多 垒 石 建房,房屋平 顶多 窗 ,造 型 及 色 泽 质 朴 ,具 有 浓 厚 的民族特 色 。帐 篷 是牧民的住所 ,一般 分 为 布 料和牛毛帐 篷 两种 ,有 方形和椭 圆形,迁移 方便,结 实 耐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