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磷化工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磷化工市场机遇多元化 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黄磷生产国与出口国,但在整体上,我国"粗放型"出口的现状并未改变,制约磷化工产业发展的"电力"瓶颈也亟待解决。有机磷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医药、电子等产业,其他行业的发展也增加了对各种有机磷中间体的需求。食品级磷酸盐与饲料级磷酸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总体上看,制约精细磷化工行业发展的因素主要在于产业上端的生产环节与下端的营销过程。 (二)电价约束亟待解决 磷化工产品的制造属于高能耗过程。以黄磷生产为例,其吨黄磷平均耗电14500 千瓦时以上,电力成本占黄磷总生产成本的七成以上。哈萨克斯坦两大黄磷企业停产的主要原因就是电力问题,因此,可靠的电源及合理的电价是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 在我国,磷化工行业的发展同样面临“电力”瓶颈的制约。长期以来,我国磷化工产品的出口形势非常好,产品供不应求,然而电价过高使绝大部分黄磷生产装置要么避峰生产,要么只有长期停产,结果出现有市场、无产品的现象。由于电力原因,湖北省 34 台黄磷生产装置中去年实际开工的仅有 10 台,开工率不到 30%,而且已开工的生产线负荷率也不满。因此,一方面我国的电力体制改革迫在眉睫。另一方面,我国未来黄磷新建或扩建装置将向具有磷、电资源优势地区倾斜,特别是向电价较低的区域发展。 我国东西部地区的企业应实行资源互补、联合建厂的发展战略,在西部地区设黄磷、磷酸等基础生产项目,在东中部地区建设磷酸盐与有机磷化合物等精细磷化工生产装置。 (三)粗放型出口短期难改 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黄磷出口呈逐年增长的势头,并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黄磷生产国与出口国,与此同时美国成为黄磷最大的消费国。然而,我国磷化工行业的发展并没有摆脱“粗放型”出口的特征。 在出口产品结构上,我国主要出口大宗初加工磷化工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结果黄磷出口数量年年增长,而价格却不断下降;从而导致出口总量上升,出口效益下降的不良局面。 而在国外的黄磷精加工中,用磷化氢进行黄磷精制后产出的黄磷主要用于电子工业,其销售价格是国内现有黄磷市场价格的 10 倍左右,同时开发的低砷黄磷也极具市场竞争力。因此,黄磷的精制是我国黄磷生产企业提高出口效益的重要途径。 在营销服务上,制约我国企业出口的另一障碍就是运输罐资源不足问题。黄磷产品的运输特点决定了我国想要大规模出口必须使用集装罐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