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司之神观后感(一)日本向来在我们心中是一个复杂的名词,中日两国过去的恩怨,二战后日本崛起,日本人一丝不苟的行事风格,这地方充满了难以思议。一如新近看了一个纪录片《寿司之神》,我们中国人也许很难想象里面的主角——小野二郎,一位大家公认的寿司之神,竟能日复一日的捏了75年的寿司,现今85岁但却无任何退休的意思。老人说放假使他感到不舒服,他想做的不过是一只一只捏寿司。所以除了国庆假期他放假一天,加上一些难以推脱的婚丧之事,他每天都会在店里,甚至有几次国家给他发奖,他白天领奖,晚上又回到店里工作,“我坐得都累了。”老人如是讲。很少有人能在这长期做学徒的,据说最短的只做了一天,因为实在是太辛苦。二郎对一切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和他合作的也都是各行各业的专家,比如专卖虾的专家、专卖鱼的专家、专卖米的专家……似乎这些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个专卖寿司的店可以拿到米其林三星(所谓三星是指专门为就餐来到该国都值得)。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日复一日的勤奋态度,这就是纯粹的职人。“职人就是日复一日的重复做一件事,一旦你决定好职业,你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之中,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让人家敬重的关键。”二郎日复一日的重复这件事情,他坦言这是他的乐趣,而且他认为他尚未至臻至善,即使现在仍在不断寻求突破。二郎的长子祯一说,做这一行只要时间长、足够认真都能熟练,而要成功则需具备天赋——好的味觉、嗅觉、触觉,恰巧二郎都具备,所以他是当之无愧的寿司之王。二郎除了对职业精益求精,对教育儿子也有着自己的见解。他有两个儿子,均跟随他学做寿司,大儿子将来继承父亲的店(日本有这种长子继承父亲事业的传统,他们称之为命运),次子则新开了一家店。纪录片采访到次子的时候,他说:“我开业的第一天,父亲便对我说,从此你便无家可归。你必须永第1页共5页远向前看,超越自己,始终努力,精益求精。”二郎认为不经风雨的孩子难成大器,现在的父母一见孩子受伤便将其揽在怀里,是害非爱。更有意思的是,二郎回忆自己小时候并非是个听话的孩子,“有时候我回学校做演讲我都不知道怎么和孩子讲,因为我本身是个坏孩子,今天却成功了,我只能说永远听命行事不代表人生会成功。”我突然对这个民族有些懵懂的理解,它可以做到很精致,一切都一丝不苟地做到至臻至善。高晓松在节目中曾说过,日本太可怕了,它让人难以发财,因为每个能想到的地方,他们全都想到了;它又是个很推崇天命的民族,子承父业天经地义,无所谓愿意与否。一如二郎长子心甘情愿的接受自己的命运——接掌寿司店,即使他有过赛车手、飞行员这样的梦;他在顺从的表面下有颗叛逆的心,一旦迸发,难以想象。也许我永远难以理解日本这个民族,也许它们自己还在认识自己。不过,这部纪录片让我感到一种惶恐,隔壁都在这样努力了,我们还在干嘛呢。寿司之神观后感(二)电影讲述了小野二郎是如何将自己的寿司事业持续下来并成为一所米其林三星餐厅的。伴随着悠扬明快的音乐电影为我们讲述了小野二郎与寿司之间那解不开的情缘。不管是取得了什么成就,不管是做到了什么样的水平,小野二郎始终没有对他的寿司有半点掉以轻心,他那永不懈怠追求极致的精神时刻伴随在他的身边,也通过他的努力与日常习惯为我们呈现出了他对寿司事业付出的真诚与心血。无论是从寿司选材还是对自己徒弟的教书育人,他都秉承着一种极为严刻的要求,努力让自己做到最好是他奉行的唯一信念,也正是如此,八十多岁高龄仍然坚持在自己寿司的事业上。他不为自己取得的成就骄傲自满,也不为自己所达到的水平停滞不前,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体现出日本独有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电影洋溢着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显现出日本对待自己工作与事业倍加努力追求极致的热爱,不管做第2页共5页什么工作,不管身处哪里,都会将自己的职业做到最好最棒。电影同时向我们展现出了日本社会整个市场运作场景,同时宣扬着生态平衡的人文思想。电影不只是带我们去了解美食,也不是让我们了解其美食的制作过程,更多的是让我们感受电影所给我们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