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主流的收费模式 APP 收费模式不仅仅只有免费和收费两种形式,通过对收费基本要素的组合,它可以分为很多种,以下有关付费模式图解的表现方式,是参考自日本Edu tainmentLab 的板桥悟先生之著作《热门商品是这么创造出来的》。 基本元素 要了解商业模式,用图解的方式就可以清楚一目了然。而在绘制图解时,我们需要先把商业模式中包含的各种元素先定义出来。其中包含企业、个人、支付金钱、提供产品或服务、时间等。而运用这些基本元素,就可以组合变化出各式各样的商业模式。 接下来,就要向各位介绍各种在App 经济中可以发展的商业模式。在以下的图解中,标成绿色的企业指的就是App 的开发者 模式一:付费应用(单纯出售模式) 图解:使用者支付金钱购买 App,开发者因而获利,目前主流付费模式之一 这种应该就是最单纯的模式—开发者制作 App,透过 AppStore 或 Market 销售给使用者。在这种模式中,重点是让单价×销售量所得的销售额极大化,看起来似乎象是废话,但是值得思考的是假如某个 App 对特定族群来说是很有用的,但对于大众来说也许不具吸引力,那么与其定$0.99 但是也不会因此多卖几个,是否反而应该把价格定高一些,然后透过正确的宣传方式去让有需要的人得知此信息,虽然销售量有限,但是因为单价够高,整体销售额也许更有利。且因为单价高,之后还有打折促销的空间,进一步吸引价格敏感的消费者抢便宜。 案例:《愤怒的小鸟》和《Keynote》属于不同的付费 APP,一个是游戏,属于快速消费品,一个是工具类应用,属于生产力,两者的定价分别是 6 元和128 元,为什么会如此定价?因为《愤怒的小鸟》属于游戏,是冲动型消费,受众面广,定价为 6 元(0.99 美元)可以最大化自己的收益;而《Keynote》定位在生产力,用手机、iPad 来实现生产的用户本身就少,如果定价为 6 元反而不利于最大化自己的收益。如果用《Keynote》真的能提升用户的工作效率,128 元对于这批用户而言并不算什么。定价策略在付费模式中显得非常重要,一般是根据经验,并分析同类产品的定价,可以估算出消费者的 WTP 的上下限,在居中的范围确定自己app 的价格,从而尽量接近真实的 P*。不同app、不同地区市场的情况都不一样,你需要足够了解该区域市场和该类型app 的情况才能尽量准确地估算 P*,并通过销量的波动以及消费者评价等反馈信息来及时调整价格。如果你不懂这些,个人建议先定价高一点,然后根据反馈信息下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