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综合评估与治疗策略对心律失常患者应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估,了解心律失常的诱因、类型、持续时间、严重程度,询问患者的症状、家族史、是否存在基础心脏病等,必要时行长程心电图、心脏超声、运动试验等进一步检查,甚至心内电生理等检查,以更准确地了解病情。心律失常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病因共同导致的临床综合征,应综合考虑患者整体情况确定治疗方案。部分心律失常不需特殊治疗,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有一定程度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近年来导管消融对部分心律失常可予根治。在心源性猝死(SCD)风险较高的患者,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有效预防 SCD,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在治疗上应有的放矢,争取患者获益和风险比值的最大化。1 窦性心动过速成人窦房结发放冲动超过 100 次/ 分,称为窦性心动过速(以下简称窦速)。其常见病因包括发热、低血容量、贫血、心功能不全和感染等。能引起窦速的药物包括兴奋剂,如咖啡、酒精和尼古丁;处方药,如舒喘灵、氨茶碱、阿托品、儿茶酚胺等;还有某些违禁药物,如苯异丙胺、丁卡因、迷幻剂和大麻等。某些抗肿瘤治疗药物尤其是蒽环类抗生素如阿霉素、柔红霉素,均可引起急性或慢性心脏毒性反应,导致窦速。窦速可能提示严重的潜在病理改变,因而常需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生理或心外因素引起的窦速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其诱发因素一旦消除,窦速常可自行缓解。病理因素引起的窦速,首先应寻找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适当的药物控制窦性频率。β 阻滞剂对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窦速效果明显,用于慢性心衰所致的窦速,需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可改善症状和预后。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在体表心电图上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机制为小折返,折返环部分或全部位于窦房结内,多伴基础心脏病,心内电生理检查能确诊;药物治疗可选择β阻滞剂、钙拮抗剂,射频消融术可达到根治的效果。不适当的窦性心动过速(IST)是指排除可以引起窦性心动过速的生理或病理因素,静息状态时成人窦性频率超过 100 次/ 分。此类窦速的治疗主要取决于有无症状。在不治疗的患者中,心动过速致心肌病的风险尚不清楚。首选β阻滞剂治疗,可以选择钙拮抗剂,症状重且药物治疗效果差者可考虑导管消融。2 窦性心动过缓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 60 次/ 分,称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青年人、运动员与睡眠状态。其他原因包括颅内疾患、严重缺氧、低温、甲状腺功能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