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共亡党二十年祭》有感“心中没有人民,必被人民抛弃”。这是《苏共亡党二十年祭》封面写的一句话,也是本书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本书作者黄苇町同志曾任红旗出版社副总编辑,现任中共中央《求是》杂志研究员。他在苏共亡党十年后的2001年,根据他在中央党校所做报告的部分内容整理成近万字的文章《苏共亡党十年祭》,2003年又根据上述文章和他的同类型报告整理成同名书籍。该书通过剖析苏共亡党苏联亡国的历史悲剧,阐述了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生命线、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执政资格所在这一主题,提出了“苏联共产党不仅被国内外的反共势力搞垮,还被她一直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抛弃。而这后一点,是导致苏共亡党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这一观点。20XX年,黄苇町同志又在国家行政学院做了题为《苏共亡党二十年祭》的报告,20XX年整理出版同名书籍。全书用五个篇章分析了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和教训。第一篇,“谁记得一切,谁就感到沉重”。主要阐述了当年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和共产党短时间内就红旗落地的情形。如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阿尔巴尼亚等等,无一例外地从宪法中删去了“社会主义”字眼,宣布自己融入“民主”“自由”的西方世界。在短时间内,这些国家的共产党和政权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纷纷垮台。特别是罗马尼亚,在罗共组织的10万人群众大会上,总统亦是罗共总书记的齐奥塞斯库正在演讲时,“打倒齐奥塞斯库”的口号突然爆发,很快响彻云霄。军队集体反水,负责贴身保卫的秘密警察头子也溜之大吉。他和妻子5天后就被由士兵组成的所谓“特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并执行枪决。罗共和政府从看不出任何危险征兆到顷刻倒台仅用了10个小时,实在令人惊愕不已。这些都与齐奥塞斯库自己和家人以及特权阶层过着奢华生活,却要求人民“自力更生”过苦日子分不开的。本篇还详细阐述了苏联红旗落地的历史。经济形势恶化,工人阶级不再留恋形式上的“工人国家”,反共浪潮蔓延到苏第1页共4页联全境等等因素,导致苏共和各加盟共和国共产党纷纷迅速倒台。回想当年,在世界资本主义的联合进攻面前,无数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相应党的号召不惜献出生命,使社会主义在苏联大地上生根的情形,不禁感慨万千、心情沉重。第二篇,“三十功名尘与土”。主要阐述了从斯大林1924年主政到1953年去世期间,苏共所走过的弯路。如过渡性的“新经济政策”的夭折,大饥荒、大清洗,权力过分集中,党内自残等等。尤其是1935年至1938年的“大清洗”,占苏共半数的120万党员被逮捕,3.5万名红军指挥员在战前被清洗,应该说直接导致了卫国战争前期苏联的大溃败。第三篇,“苏共错失的几次重要发展机遇”。主要阐述了苏共在斯大林当政的30年间,与中共执政的前30年一样,发展道路非常接近。都取得过辉煌成就,也走过相似的弯路,有过相似的经验教训。后来的中国能够抓住历史机遇,进行思想上、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创造历史的新辉煌。但苏共集团由于僵化保守,对自身利益患得患失,导致改革大多中道夭折,错失了几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如赫鲁晓夫拉开了苏联全面改革的序幕,在苏共“二十大”后领导了全国范围内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但他没能从体制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更没有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很快被“宫廷政变”赶下台,让位给了极端保守的勃列日涅夫,苏联开始了长达18年之久的改革停滞状态。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特权阶层和既得利益集团迅速膨胀,腐败横行,为以后苏共垮台埋下了伏笔。第四篇,“谁绑架了改革”。主要阐述了在苏共党内,始终蛰伏着一些能够左右苏共命运的强大力量,它绑架了改革,也绑架了党和国家。如赫鲁晓夫强烈的平民主义色彩,使他对脱离群众的特权现象也是很反感的,同时他还废除了实际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重创了苏共各级干部的私利,他的“被下台”就成了必然。第五篇,“心中没有人民,必被人民抛弃”,本篇是全书的中心。特权阶层和既得利益集团的迅速膨胀,腐败蔓延,侵占和挥霍了属于整个社会的大量财富,使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第2页共4页——社会公正受到严重破坏。尤其是既得利益集团,大部分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