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的本质论道德的本质黄云明原载《河北大学学报》1998 年第 1 期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社会道德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伦理学学者做了各种努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伦理学的发展仍跟不上社会道德变化的速度,伦理学不能够给社会道德建设提供足够的指导,社会现实要求伦理学必须在一系列关键的理论问题上取得突破,道德的本质问题正是这些重要问题中的一个。道德的本质问题是伦理学的核心问题,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一直是伦理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学者们的观点众说纷纭,其中有两种观点最具代表性,一种观点被人们称之为社会本质论伦理学,另外一种观点则被称之为主体论伦理学,其它的关于道德本质的观点其本上是围绕这两种观点展开的。下面让我们探讨一下这两种观点在理论和现实方面的得与失。(一)社会本质论伦理学关于道德本质的认识“文革”结束后,我国许多哲学工作者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具体到伦理学方面,这导致了伦理学研究中有了过多的哲学影响,以历史唯物主义代替具体的伦理学研究,在道德本质问题上有所体现。社会本质论伦理学一开始就认为道德的本质是被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在数年的讨论中,社会本质论论者也意识到自己观点的缺陷,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丰富,认为道德本质的揭示应该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道德有一般本质,即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属性;道德还有它的特殊本质,即道德区别于其它社会意识的性质,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道德具有三个基本点,其一,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规范,它与政治规范、法律规范这些国家或政治团体制定的制度化的规范不同;其二,道德规范不使用强制性手段来贯彻,主要借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其三,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规范,道德必须内化为良心才能够真正发挥社会作用。道德作为把握世界的方式其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道德不是被动地反映世界,而是从人的需要出发,从特定的价值出发来改造世界;其二,道德的目的不是再现世界而是对世界进行价值评价;其三,道德把握世界不是让人盲目听从外界权威,屈从于现实中的邪恶势力,而是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动员全部身心力量克服恶行、培养善行,既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又实现社会的道德理想。社会本质论伦理学自从建国后就在我国伦理学界占据主流,“文革”以后,也是社会本质论伦理学结束了“文革”十年中把伦理学作为资产阶级学科的历史,同时在反思“文革”失误,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