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领域探讨主体问题是从 1989 年两位著名的教育专家王道俊先生、郭文安先生发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教育研究》1989 年第 9 期)开始而正式拉开序幕的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来,学前教育领域对游戏越来越关注。那么,对于游戏,教育界已经关注到哪些领域,还有哪些领域关注尚少或者没有关注,本文就 1998 年以来发表的关于游戏文章或书籍进行一个文献综述。目前对游戏的关注,主要从三个层次着眼:一是纯理论领域,如对游戏的本质、游戏的价值等的研究;二是中观领域,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对游戏的指导;三是实践领域,如一些具体的游戏设计活动。一、纯理论领域的研究。1. 对游戏本质的研究。游戏的本质是指游戏本身具有的决定游戏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是游戏区别其它事物的关键。已有的研究普遍认为游戏的本质是幼儿的自主控制。毛曙阳( 1999 )认为游戏从本质上说是指一类由幼儿自主控制的、能带来愉快情绪体验、有操作材料的活动。他强调指出,由幼儿自主控制是游戏的最内在本质。2. 对游戏价值的研究。已有的研究对游戏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已经达成了共识。龚浩然( 2003 )认为游戏是幼儿意识、随意注意、随意记忆、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来源,是社会化的最重要途径。华爱华在《幼儿游戏理论》( 1998 )中详细论述了游戏对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他认为游戏实现了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促进了幼儿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想象力的提高;游戏促进了幼儿的社会交往,提供了幼儿社会实践的机会,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实现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游戏使幼儿经常体验积极的情感,帮助幼儿控制情感的冲动性,产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实现幼儿情感的发展。舒仙桃(1999 )指出游戏对发展幼儿的情绪智力具有独特的作用。游戏能够帮助幼儿宣泄情绪,学习自我控制情绪等。毛曙阳( 1999 )提出游戏对促进幼儿智力、情感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有重要作用。朱家雄( 2000 )指出了游戏在幼儿人格建构方面的积极意义。曹中平( 1999 )论述了游戏对促进幼儿生理发展、认知、社会化、人格发展具有重要价值。3. 对游戏精神的研究。黄进( 2001 )对游戏的精神进行了论述,陈益( 2003 )对游戏的情绪体验的描述,这都是从游戏的情绪情感状态对游戏的研究。综上所述,目前理论界对游戏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游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