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幸福人生》课程大纲随着高校心理事件的激增,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可以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而是要落实到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上,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体验性、实践性、互动性很强的课程。《心理学与幸福人生》课程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依据心理学、教育学和团体动力学的有关原理,把抽象的心理知识和生动活泼的操作实践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在实践活动情境中体验、领悟其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提高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开发心理潜能的一种公共基础课程。《心理学与幸福人生》课程采取分级教育、分类教学的形式开展的课程,与传统学科课程稍有差异,这门课程主要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帮助学生探索自身在生理发育、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和解决具有倾向性的问题。总之,该课程的核心功能是对大学生进行“心育”,为他们毕业后走上各级各类工作岗位,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一门基础课性质的公共选修课,具有活动课程的互动性与开放性 ,强调以活动课程的形式组织实施课程内容。通过各种各样亲身参与的活动 ,学生能够获得丰富而真实的感悟、体验和反思 ,进而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情感与行动重新考察 ,并以更深刻的方式重建经验和重新解释 ,提升自我感和价值感 ,不断内化那些经过活动中的交互作用而培植的观点,最终达成人格和谐发展之目标。其主要任务是:(一)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健康心理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二)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有效开发心理潜能;(三)解析身边的心理现象,帮助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四)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珍爱生命,关爱集体,悦纳自己、善待他人。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对授课教师来说,必须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技术体系及怎样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程教学,主要采取体验式、感悟式教学加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对学生而言,应该积极思考,大胆提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认清自身出现的现象,并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和自我调适的策略。学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