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群防群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近年来,XX县区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构建"平安长乐"的目标,不断开拓创新工作机制,在潭头等乡镇率先建立村级群防群治理事会组织,以此加强群防群治工作,夯实农村基层管防基础,使社会治安得到明显好转。目前全市已建立村级群防群治理事会30个,并将在全市各镇乡(街道)普遍建立。以群防群治理事会模式加强农村治安防控工作已逐渐被广大公众所认识,并得到广泛的认同。XX县区专门对这一群众自发产生的新创举从其产生缘由、发展脉络、组织架构、实际运作、效果分析等诸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思考。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有":一是有现实背景。随着长乐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渴望有一个安定稳定、祥和平安的生活环境。但是目前警力不足和经费紧张已成为当前困扰社会治安的两个"瓶颈"问题。从警力看,目前全市每万人拥有干警只有6.8人,与XX市区每万人拥有干警13.2人相比差距很大,单靠警力已难以适应农村治安形势的要求。从经费看,目前村级财力普遍紧张,依靠村财搞好群防群治工作难免捉襟见肘,而目前XX县区广大农村外出经商办企业人数达10多万人,旅居海外人数达40万人,民间资金具有无可限量的潜力。潭头等乡镇以"平安建设"为契机,发挥在外乡亲热心公益事业的良好传统,利用他们返乡过节机会,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商讨对策,形成了建立村级群防群治理事会模式的工作思路。群防群治理事会模式已逐步成为构建基层治安防控长效机制的现实途径,是顺乎民心、凝聚民意、发挥民智、集中民力、回报民享的创新之举。二是有机构班子。群防群治理事会是在政府引导和村委会指导下,由群众自发组织,治安共保、矛盾共调,资金自筹、专款专用,旨在推进基层治安防范工作的群众组织。一般设有名誉会长、理事会会长、副会长、理事,并设有专门的会计和出纳。理事会成员由各村党支部、村委会、村民代表、社会知名人士等推荐各族房德高望重、办事公道、热心公益事业的村第1页共3页民,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产生。实行义务理事,理事会会长、副会长、理事每届任期三年。理事会下设办事机构,一般有5个办事小组:治安防控护村巡逻组、资金筹措财务管理组、矛盾纠纷信息反馈协助调处组、流动人口信息反馈协助管理组、平安知识宣传组。理事会根据"谁受益,谁出资"和"自愿、适度"的原则,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即群众交一点,企业家、华侨捐一点,老人会献一点,多渠道筹措群防群治工作经费。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三是有章程制度。为了规范理事会的管理,理事会成立时均建立相应的章程和制度,明确工作职责,杜绝工作上漏洞,以更好地参与群防群治工作。从潭头经验来看,主要是建立三项制度。(1)治安分析会制度。群防群治理事会每月都定期召开治安分析会,分析当前治安形势及存在问题,增强治安防控针对性和实效性。(2)财务管理制度。理事会设立财务专户,资金使用实行理事会成员集体研究、理事会会长审批,其它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干涉。资金收支情况定期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3)激励工作制度。群防群治理事会对工作积极、表现突出的理事会成员、巡逻队队员及时予以通报和奖励。如潭头村规定护村队现场每抓获一名盗窃犯罪嫌疑人,给予护村队队员每人奖励100元。四是有专职队伍。理事会在选人用人上严格把关,突出把好政治关、素质关、年龄关,努力打造以护村巡逻队为骨干,便于警民联手,适应农村基层治安防控形势要求的工作队伍。从潭头来看,每个村群防群治理事会都成立了护村巡逻队,巡逻队选出一名成员为队长,下设若干个巡逻组,分设组长,分别负责各片区内的巡逻,遇到紧急情况采取互动、联动,形成合力。理事会还安排专人负责与平安创建相配套的工作,特别是"平安建设"宣传工作,每个平安创建工作环节都有理事会成员辛勤奋战的身影。理事会人员还主动做好出租房屋调查摸底工作,加强房屋出租户和外口跟踪管理,确保不让犯罪分子藏匿当地。同时,理事会成员积极配合村治保会、调解会收集村里的矛盾纠纷信息,及时排查调处,避免矛盾激化,有效防止了民转刑案件发生。今年1-8月份,潭头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