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品溶剂效应 很多因素可以导致峰形变差。样品溶液的组成与进样体积很可能就是导致此种现象的原因。 问题 色谱图上较早洗脱的峰扭曲变形或者开叉,与此同时较晚洗脱的峰则较为尖锐与对称,这些现象显示一个比较特殊的起因――样品溶液的溶剂很可能强于流动相。此种强溶剂效应的例子在图 10-1A 中可见。此处的样品溶液的溶剂是 100%乙腈(100%的强溶剂),而流动相的组成则较弱,18%的乙腈与 72%的水。第一个峰是开叉的,并且与第二个峰相比,明显地变宽了。当样品溶液的溶剂变成流动相时,所有的峰形都改善了,且变得尖锐。见图 10-1B。 解释 当样品进样时,有可能出现峰展宽,最佳的样品溶液组成和体积将会保持在 10%甚至更低,在这个例子里,当样品溶剂与流动相溶剂强度不同时,换句话来说,也就是样品未用流动相溶解,因此,有些样品分子溶解在强溶剂(100%ACE),并随强溶剂流过柱子,而有些则溶解在流动相中,从而导致峰分叉. 当样品与流动相强度相差较小,进样影响也会小,第一个峰可能会宽于第二个峰,而当这种展宽导致必要的分离度降低时,这样情况应引起注意,在图10-2A中,使用一根短柱,和5UL 进样,这与最佳进样体积 4UL 相近,用了极性更强的溶剂导致分离度明显的降低,从 2.1 降到 1.5(如图 10-2B),分离度为 2 或更大是评估一个完善方法的一个必要参数,也是每天方法的验证参数,1.5 只是一个基本的分离度,任何一个方法或一根柱子都必需满足这个条件,当进样为一倍时,也就是 10UL 时,分离度更一步降低,此方法就不行了 溶剂峰 未用流动相溶解的样品 溶剂峰还是会有点的。 流动相 也出峰的,基线就是稳定流速下的流动相通过检测池的吸收度,即流动相中各物质的混合吸收度。理论上来说,只要进入检测池中的物质浓度发生变化,吸收即会发生变化。因此当你进样时,由于单位时间通过检测池的流动相的量发生了变化,那么相应的吸收度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在你的色谱图中的表征就是出峰了。这也就是通常液相色谱中的死保留时间或死体积的表征。当然,该吸收峰的大小,时间应该与你所用的流动相组分,柱填料,检测波长相关。使用低波长检测条件时这种现象尤其明显。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水是有吸收的,特别是非超纯水,通常表现为一个倒峰。 进样后的管路与与进样前平衡的管路是有一段分开的,而在这一段里的流动相成份与其他相比相对封闭,只在进样后流入系统,其成份就会与管路其他部分有偏差,成分的偏差就会造成有吸收差异,并且进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