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程建设发包机制的发展历程中航招标刘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建筑业做为我国支柱产业之一的发展规模速度空前。建设工程的项目管理日益成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中备受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需要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这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但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越来越不适应,暴露出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建筑企业的生存发展,对其进行改革势在必然。1 中央财政投资的建设项目;我国目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投资主体基本可分为:○2 地方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 3 国外金融机构或政府贷款/赠款的建设项目; 4 国内外企业投○○○5 私人投资的建设项目。一般来说,前二类为政府投资项目,第三类为国家资的建设项目;○财政指导性投资项目,后两类为非政府投资项目的。政府投资项目概念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化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一般指使用“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投资建设的工程项目。随着我国建设工程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政府投资项目的内涵及其范围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目前,原来由政府财政性建设项目除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公安、检察院、法院、监狱等外,公益性项目,如城市道路、城市照明、城市广场、城市绿化等;公众福利性项目,如博物馆、图书馆、体育场馆、福利院、医院、学校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如能源、交通、水利、通信等也逐步向社会资本开放,大力推行 PPP 投融资模式,从而加快社会基础社会的发展速度。从经营性角度看,包含了非经营性项目、半经营性项目及完全经营性项目。我国对不同投资主体的建设项目管理很长一段时期内基本上套用同一模式,没有实行分类管理。其结果是,一方面对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不够严格、到位,失之过宽:另一方面对非政府投资项目又管得过宽、过细,行政干预过多。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工程的发包机制的改革更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进程,也同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一、建国初期的基本建设模式建国初期,在完成公私合营及大批部队转业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的各方主体均为国家计划内的不同部门。所有的建设项目均已指令性质直接下达任务。在这种大环境下,国家由一穷二白的状况下,完成了国家大量的基础设施及社会保障行建筑工程,以惊人的速度摆脱了解放前“殖民地半殖民地”状况。并由上个世纪50 年代开始,学习和实施了苏联的计划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