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唐朝官吏制度唐朝官吏制度宰相的职位相当于现代的总理,在汉朝及以前,行使宰相职权的官职为丞相,唐朝为同平章事,宋朝同平章事或参知政事均行使宰相职权。到明朝朱元璋废除宰相之时,这项制度已经存在了三千年。唐朝实行的是隋文帝所开创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为负责决策的中书省,负责审批的门下省和负责执行的尚书省。在唐初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以及尚书令行使宰相职权,中书令、门下侍中为为正三品,而尚书令为正二品。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由于其曾担任过尚书令,臣下避而不敢居其职,便以从二品的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门下侍中、中书令并称宰相。直到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 年)升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为正二品。唐代宰相地位尊崇,上朝时可以坐下喝茶。《千字文》中所谓的“坐朝论道,垂拱平章”就反映了那时的宰相地位。并且宰相可以草拟诏书,而皇帝只有画敕的权力。既然宰相有如此之大得权力,那么极少有人能够享受这一待遇,因此名义上的宰相之职有时就会出现空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不是宰相的官职可以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衔从而行使宰相职权。从此之后,就有“平章事”与“同三品”的衔号,就是品级再高的官,也不例外,否则,就不能行使宰相的职权,只有三公、三师及中书令不加。例如永淳元年(公元 682 年),以黄门侍郎郭侍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自此以后,“同平章事”也成为宰相的衔号。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宰相制度发生了变化。尚书省的仆射如果不加“同平章事”,结果就不能参与宰相机务,而被挤出宰相行列。再来看看武周时期的宰相狄仁杰。他那时的官职是内史,即中书令(隋朝时曾改中书省为内史省,中书令也被成为内史令)。剧中的他有时候并不担任内史之职,比如某道黜陟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是宰相之职。那时候中书令和同平章事都是正三品,所以狄仁杰这个大唐宰相也就仅仅是个三品官了。唐朝的官制。2/6唐代官阶分为九品,有职官,勋官与爵官之分。通俗的说,职官是实际官职,代表手中掌握多大的行政权利。如尚书令、尚书、中书令、侍中等;爵官则表示地位比如亲王、郡王、国公、县公等;勋官则用来表彰军功或用来封有功人员的后人,如上柱国、柱国、开府仪同三司等。唐代的官、阶、爵、勋等官非常复杂,我们知道清代官职主要是九品十八级,而唐从四品以后又有上下之分,一共有三十级。论述起来相当复杂,因此不多说了。简单地说,唐代正一品大官是三师与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与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