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陈益峰 原文/郭璞【东晋】 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详解】 所谓葬,就是藏。藏的含义是隐匿、暂避或暂息,收藏储存的意思。这里所说的藏,是与葬互联系的,专指人的藏。原意还是专指人死后的藏,即是指坟墓,即阴宅。 所谓生气,就是阴阳气。也就是《周易》说的“太极生两仪”的两仪。这种阴阳气内外的相互斗争到一定程度就盈而外溢,或受到外在的伤害而扩散就噫而成风。相互斗争到某种程度就升而为云。在上空的生气遇到了外来的冷生气,就降而为雨。所以风、云、雨都是生气。总的说来,在土中发生发展变化运动的阴阳气都称为生气。 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详解】生气在地中发生、发展、变化而产生万物。反过来说,世界的万物都是生气所生的,当然,人也不能例外。 父母的身体是生气生的,而人子受体于父母,即是父母的生气生人子的生气。父母和人子是同类的生气,好像是同频率的电波一样,在宇宙中是相互感应的。也就是父母生气和人子生气之间同样会相互感应。所以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所谓本骸得气,是说父母为生气所生,死后的骸骨亦为父母生气所生,如果得到了本骸即同类的生气感应,尸体或尸体的骸骨将受到庇荫。即尸体保留得长久,或骸骨能长期存在。同样,如果这种同类生气,感应到活的遗体,即人子身体,也将得到福利。就称之为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 故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之道也。经云:气盛而应,鬼福及人。 【详解】 生气生万物,人之所以生,就是因为生气的聚合所致。凝结的生气,就成为人的骨骼。这种为生气所凝结的骨骼,直到人死了,皮肉腐烂了,而独留骨骼,因此骨骼还是原来的生气。 所以葬或藏,就是使外来龙脉同类的生气反纳入独留的骨骼,以资荫骨骼生气旺盛,使之庇荫骨骼同时感应遗留的人子活体,这就是葬乘生气的道理。《青囊经》说,反气纳骨即乘生气旺盛与否,都能感应及人。乘得旺盛则得福,吉利。乘得不旺盛则得鬼,不吉利主凶。 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 木华于春,粟芽于室,气行于地中。 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详解】所以铜山在西方崩倒了,他的生气扩散到同类生气铸造的钟,在东方也会受到感应而鸣。树木到了春天发叶生新枝,室内的粟到时候也会发芽,都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