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一、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的基本原理 与一般的风险分析相比,地质灾害风险既包括发生灾害的自然风险,也包括因灾害的发生而引起的各种社会经济风险。地质灾害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地质灾害各灾种在给定区域内致灾因子发生时间、空间、强度的可能性,致灾因子强度对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各种破坏的可能性基础上,推测各种损失的可能性,将两个环节的可能性数值组合起来,给出损失风险。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基本思路 研究不同地层单元组合、区域地质构造单元特征、地形地貌条件下的区域地质灾害发生分布规律,以及气象、人类活动条件下的区域地质灾害诱发规律和时间活动规律。前三类因素是决定地质灾害区域分布规律的背景因素组合,这些因素具有空间上的分布规律,而且随时间的变化性极小,属于稳定型的控制因素,是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基础条件。后两类因素属于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较大,它们与基础条件的组合状况决定了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通过地质灾害基础因素和诱发因素与区域地质灾害的关系研究,对基础因素和诱发因素进行分类,从而确定最有效的区划变量。 根据地质灾害空间区域分布特征、时间发生规律,结合各区域地质环境因素综合分析,采用历史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密度以及历史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分布频率为主要指标,建立不同层次地质环境条件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指标。确定危险性区划依据地质灾害的历史分布情况和诱在因素在未来的变化预测。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模型 地质灾害现象(Y)受多种因素(XI)的影响,各种因素所起作用的大小、性质是不相同的。在各种不同的地质环境中,对于地质灾害而言,总会存在一种“最佳因素组合”。因此,对于区域地质灾害预测要综合研究“最佳因素组合”,而不是停留在单个因素上。信息预测的观点认为,地质灾害产生与否是与预测过程中所获取的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有关,是用信息量来衡量的: (1) 根据条件概率运算,上式可进一步写成: (2) 式中: :因素组合 对地质灾害所提供的信息量(bit); :因素 组合条件下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 :因素 存在时,因素 对地质灾害提供的信息量(bit); :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 式(2)说明:因素组合 对地质灾害所提供的信息量等于因素 提供的信息量,加上因素 确定后因素 对地质灾害提供的信息量,直至因素 确定后, 对地质灾害提供的信息量,说明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