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界8 0 年代末至9 0 年代初形成民工潮 群体特点 “农民工”这个词汇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张雨林教授 1983年提出的,随后被大量地引用,初始出现在中国社会学界、经济学界,后来成为整个社会一种通用的说法。农民工作为世界工业化历史上的一个新概念,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新出现在中国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形成主要源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从业人员冗余,他们为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报酬,离开农业和农村进入城市成为企业员工,具有不同于企业其他类型员工的特点: 能够吃苦耐劳 他们属于我国当前收入最低阶层之一,强烈渴望提高自己的收入,改善生活状况;农民工往往背负着尚留在农村的家庭对他们的经济上的依赖,因此他们对收入稳定有很强的偏好,这些因素使得他们有着吃苦耐劳、任劳任怨、 朴实无华和安分守己的优良传统,在有些方面起着城市劳动力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如基建工程、重体力或手工劳动的从业人员大都是农民工;大量的农民工在城市设摊开店,从事修旧服务业、加工业、商业、饮食业等,为城市居民提供特色服务,填补城市需要而又空缺的行业;而且城市劳动力不愿意干或干不好的一些重要的脏、累、苦和危险的工作多由农民工承担。 小农思想严重 他们大多数来源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这些地区都是以传统农业为主,小农思想根深蒂固。他们习惯于算小账不算大账,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小进则满不求跨越;没有远大目标,.缺乏创新意识,无法超越自我;有着许多不文明的生活习惯,缺少文明意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使他们过度自卑狭隘;有严重的乡土观念和传统,他们一般都是经亲戚或老乡介绍到同一个企业或地方打工的,在农忙、节日、婚嫁等时节常常要回家乡;缺乏组织观念和法律意识,碰到侵权之事较难采取法律途径讨回公道,也较少向相关部门申请仲裁,要么聚众闹事,或是以死相挟。 文化素质偏低 由于历史原因,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只有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不熟悉社会知识和务工常识;也没有什么专业技术,对外部信息了解和接收的能力极弱,信息极不对称,兴趣品位不高,对工作缺乏责任感和主动精神,对自己的发展缺乏抱负和长远计划。外出打工具有盲目性;只能从事普通的劳务性工作,谋生能力弱,就业难度越来越大,不熟悉国家的法律政策,不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普遍受到歧视 由于没有正式身份,在婚嫁、幼托、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一系列困难而且还要交纳名目繁多的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