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世界面条小史

世界面条小史_第1页
1/6
世界面条小史_第2页
2/6
世界面条小史_第3页
3/6
我国科学家在西北黄土高原发掘出一碗距今 4000 年前的面条。这是我国饮食文化具有悠久历史的又一实物见证。 面条这种传统食品。主要是由麦、粟等谷类作物为原料加工制做而成。如原产我国的粟(谷子),经考古发掘证明,至少已有 7000 多年的栽培史;约在 6000 年前,即仰韶文化中期,我国先民已能制造石磨盘、杵臼等工具,《周易·系辞》有“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的记载。这些都为制做面条等面食创造了条件。 古代原称面条为“索饼”、“汤饼”,《释名》:“饼,并也,溲而使合并也”。是指用水“和面”汤煮的面食。汉代已普遍食用,当时还出现了专营面条业的商人。南北朝时,科学家祖冲之发明了水碓磨,用水力带动磨盘,加速了粉制食品的发展。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饼法》中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说“水引”(即面条)像筷子一样,一尺多长,“薄如韭叶”,水开下锅;还提到“ ”(即面片),二寸大小,食之“滑美殊常”。 因为面条这种大众食品,用料简单,制做快,极受民众欢迎,自唐宋以后,更加普及,人人爱吃。《水浒》第 53 回记述:李逵在蓟州赶路,在店铺一次就吃了 6 碗面条。面条做法也多种多样,唐时有一种“冷淘”,即过水面,这种面清凉爽口,有杜甫“经齿冷于雪”诗句为证;据忽思慧《饮膳正要》记载,元代还出现了挂面,将面风干,类似今天的方便面,可长期保存,随时食用。 我国人民制做面条的技艺,代有发展,精益求精,涌现出不少名品,据《清稗美钞·饮食类》:有一种“八珍面”,是由面粉再加鸡、鱼、虾、笋、香蕈、芝麻、花椒等 8 种原料制做,“擀薄切细,滚水下之”。是南方尤其是福建人所喜食;还有一种“长寿面”,做得细而长,象征生命绵长。“凡寿诞及汤饼筵,宴客必用面,南北皆然“。《红楼梦》第 62 回就有:贾宝玉生日时,其舅王子腾所送礼品中就有 100 束银丝挂面,将其视为馈赠珍品。 我国人民所发明的面条还漂洋过海传到了国外。日本人空海和尚(后赐授弘法大师)随遣唐使来中国,在长安留学三年,除学习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外,还留心掌握了制做面食的技艺,回国时也带回做面条的方法,先在他的家乡赞岐国(今香川县)传授,后又推广全国,被誉为“中华面条”。13 世纪时,马可波罗来中国考察旅游,也把做面条的技术带回,在意大利推广,至今面条制品已达 170 余种。现在,面条这种大众食品已风靡世界,这是我国人民对世界饮食业作出的一大贡献。 面条是一种全世界人民都很喜欢食用...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世界面条小史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